在葡萄酒業還能撈什么?
瀏覽:2005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0-18 20:53:43當一個行業進入高速成長并逐步走向成熟之時,注定要吸引眾多目光。從新天定標的口舌之爭,到張裕推標的眾說紛紜,從茅臺進軍葡萄酒業遭質疑,到洋酒大肆進軍中國市場的憂患,葡萄酒業從未像今天這樣吸引如此多的關注目光。尤其是2006年3月,五糧液也加入生產葡萄酒的行列。這被專業人士預言為行業“井噴”的開始。
為紅酒“競折腰”
五糧液和茅臺是白酒業“針尖對麥芒”的兩巨頭,多年的競爭有目共睹,而作為葡萄酒業的新軍,二者之間的比拼可以說才剛剛開始。
在近期舉辦的2006年秋季糖酒會上,五糧液和茅臺兩個白酒業巨頭展開擂臺賽,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兩家比拼的是葡萄酒。從品牌到價格定位,雙方互不相讓,火藥味甚濃。
有著“國酒”美譽的茅臺是最先涉足葡萄酒的國內知名白酒企業。今年3月,同為國產白酒翹楚的五糧液,也斥資2億元在成都春季糖酒會上高調秀出其延伸產品“國邑”系列葡萄酒,并且挑起“純粹歐洲”的概念大旗,公然叫板目前流行于國內市場的所謂“仿照歐洲”葡萄酒。
然而,先期進入葡萄酒業的茅臺并未能達到當初規劃的數億元的銷售目標,而隨之五糧液的跟進以及“5年內銷售額將達到20億元,進入國內葡萄酒業前三強”的高調,更使得茅臺與五糧液不僅在白酒領域,更在葡萄酒領域再次成為競爭對手。
事實上,這半年來五糧液的日子也并不好過。五糧液葡萄酒是直接從歐洲進口原酒,國內只負責灌裝生產。而灌裝與釀制的區別,使得五糧液品牌原本高貴的“身價”頓時大跌。
而茅臺與五糧液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對方。可以說,葡萄酒業白熱化的競爭,使作為葡萄酒新銳的茅臺和五糧液原本雄心勃勃欲憑借白酒品牌在葡萄酒業也撈上一把的既定目標難以實現。不僅如此,目前茅臺和五糧液各自的葡萄酒還都屬于國內的二、三線品牌。
三大品牌力挽頹勢
與茅臺和五糧液欲擠入一線葡萄酒品牌不同的是,張裕、王朝、長城三大葡萄酒品牌的領軍地位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隨著葡萄酒的普及,市場容量的擴增,越來越多葡萄酒業新軍的出現,使國內葡萄酒行業整體盈利直線下滑,三大葡萄酒品牌也失去了原有的風光。
近日,王朝公布2006年上半年業績,純利8230.2萬港元,較去年同期的1.17億港元大幅下降三成。而張裕的中報顯示,2006年上半年收入增長24%%,其中,葡萄酒和白蘭地分別增長25%%和18%%,與2005年同期相比,收入增長有所放緩,葡萄酒增長放緩最為明顯。
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產品結構調整及競爭加劇是國內葡萄酒業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國內葡萄酒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增長迅速,累計虧損1.11億元,同比增長76.62%,高出上年同期32.25個百分點。雖然上半年葡萄酒業整體利潤增長12%,但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21%。
近兩年,葡萄酒市場以接近30%的高速增長,在酒類中獨樹一幟。白酒巨頭茅臺與五糧液的先后進入,更使得葡萄酒業紛爭四起。
“兩年前,國內葡萄酒三大巨頭張裕、長城、王朝占據45%以上的市場份額。然而,由于競爭的加劇,各大巨頭為維持市場占有率,不斷加大廣告等營銷成本,加之葡萄原料價格的上漲,產品銷售成本與銷售費用同比增長已超過30%。”某大型葡萄酒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三大品牌并不甘于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與品牌地位。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王朝希望通過縮短產業鏈來減少生產成本。今年4月,王朝投資1200萬元,收購主要葡萄汁供貨商寧夏天宮御馬釀酒25%的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后,御馬將成為王朝酒業的聯營公司,一方面能確保葡萄汁的穩定供應,一方面能借此降低原料采購的價格風險。而張裕更是在此次糖酒會上以投資百萬元造勢,并宣布調整戰略布局,停產15元以下的低端甜酒,重新推出全新系列的甜酒。長城也加大品牌整合的力度,以期更有力地拓展。
入局者面臨生死考驗
盡管今年上半年國內葡萄酒業整體利潤下滑,但在我國食品行業的增長率與利潤指標中,葡萄酒業仍處于領先地位。2005年,我國葡萄酒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產銷量突破40萬噸。我國葡萄酒業繼續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專家預計,未來五年,我國葡萄酒產量每年增幅將達5萬噸,2010年產銷量有望達90萬噸。這注定葡萄酒業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目前,我國有葡萄酒企業數百家,但規模以上的企業僅有128家,其中工藝技術比較落后的小企業120家,由于企業規模小,貼牌生產占據很大一部分,因此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在講究“產地”概念的葡萄酒業,這些企業最終將遭遇淘汰出局。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的專家告訴記者,葡萄酒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長線投資產業。葡萄酒的優劣取決于釀酒葡萄的質量,一旦具備良好的種植基地和一流的釀制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葡萄樹齡進入最佳表現期,將帶來葡萄酒質量的不斷提升和收益的不斷擴大。
為抵御新勢力,目前國內幾大老牌葡萄酒巨頭張裕、王朝、長城、新天等,都已加大對葡萄產地的爭奪,而茅臺雖是后來者,但實力并不弱,更是將生產基地放在具有“中國的波爾多”之稱的河北昌黎。
業內公認,葡萄酒“七分原料,三分釀造”。葡萄酒業開始了新一輪的產地實力較量。在這場較量中,是老品牌“老當益壯”,還是新銳“登風造極”,實難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