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鞋商紛紛出擊中國
瀏覽:2172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0-16 19:04:04
|
意大利團隊最為龐大
11日,《環球時報》記者在鞋博會會場看到,5000多平方米的會場近一半被國際制鞋企業占據著,其中最龐大的是意大利團隊,共有32家企業參展。據意大利外貿委員會駐中國首席代表賴世平介紹,這是意大利制鞋企業首次由國家出面組團赴華參展。他說,“中國在國際上是個強大的經濟體,其中2.5億人經濟狀況良好,他們不僅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還存在于中西部內陸地區。中國消費者對時尚與品質的追求,以及日益提高的購買力,給意大利鞋業提供了龐大的市場開拓空間。”
意大利尚摩登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麥凱尼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意大利鞋在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然后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但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內地很快就會超過香港、日本,甚至是美國。2005年,意大利鞋對中國內地的出口額比2004年增長了8%,與香港持平。意大利鞋的價格層次也比以前更多,過去,一雙意大利皮鞋要4000元左右,如今,中國人花上700多元也能買到一雙舒適的意大利鞋。
中國鞋對歐洲鞋的影響有限
外國高檔鞋的到來,讓中國企業也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2005年中國鞋生產總量達90億雙,出口貿易額為171億美元,分別占全世界的53%和60%。去年1月中國放開鞋品出口市場以來,意大利進口的中國鞋一下子增長了7倍。讓外國同行感到無奈的是,中國鞋質量不錯,合成材料的鞋與意大利鞋區別不大,而一雙中國鞋的批發價才三四歐元,只相當于一雙意大利鞋生產成本的1/5至1/6。難怪在羅馬、米蘭和威尼斯街頭,人們常常可以在商店和超市里看到琳瑯滿目的中國鞋。
為此,以意大利為首的部分歐盟國家把本國鞋業萎縮的原因怪罪到中國頭上。但麥凱尼告訴記者,在意大利,中國鞋出口影響到的只是一些規模較小、無力在本國生產的意大利企業。這些企業面向中低端消費群體,在素以先進工藝水平和品牌設計著稱的意大利制鞋業中所占比例很小。賴世平也表示,雖然從數量上看,中國鞋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與意大利拉開了差距,但兩者有不同的細分市場。中國產品在低端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擴大,其中運動鞋和橡膠鞋在中等消費市場也逐漸占據了引導地位,但總體上還沒有進入時尚與復雜制作領域;而意大利高檔鞋無論在出口量還是高端市場占有率上,一直都有良好的發展業績。更何況,意大利鞋在利潤率上也比中國鞋高得多。
意大利鞋也曾遭美國抵制
實際上,早在30年前,意大利鞋也是以數量取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農業收入不高,一些意大利農民開始在牛皮上做文章,改行當了鞋匠。當時占據世界鞋業生產中心的美國,就指責意大利人利用較低的人工成本進行“傾銷”,展開“不公平競爭”。現在,同樣的指責又落到了中國人頭上,但誰都明白,世界鞋業中心的轉變是由各國消費者和市場需求決定的,不是“傾銷”一詞就能簡單概括的。
由于不久前歐盟剛剛宣布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稅,一些參展的中國企業告訴記者,這幾天外國經銷商的訂單明顯減少。一家溫州鞋業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擺脫困境,他們正逐漸把部分出口重心由歐洲向美國轉移,同時堅持走自創品牌的路子,“但這條路還在摸索中,很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本屆鞋博會組委會副主任譚安表示,“通過中國與國際鞋業強國的交流,越來越多的外國客商已看到,中國是機會而不是威脅。中國企業也意識到,在迅速變化的國際競爭中,規模已不是發展的動力,品牌才是現代市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