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演變史:最大6000平方?現只2625平方
瀏覽:1993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0-13 17:48:27
1.洞庭湖形成初期(秦漢以前)。長江洪水出三峽后,入云夢澤調蓄,當時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塊小水域。 2.洞庭湖逐步擴大與荊江大堤形成時期(秦漢以后至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由于長江及漢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云夢澤逐漸淤積,演變成大面積的洲灘及星羅棋布的小湖群,由九穴十三口作為荊江兩岸入湖洪水的通道。南岸的太平口、調弦口大量洪水入湖,又使洞庭湖不斷擴大。 3.洞庭湖與荊江河道相對穩定時期(1542―1860年)。1542年郝穴堵口,荊江大堤形成,江水被約束在單一的荊江河槽內,不能再向江漢平原分流,促使荊江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江水南侵致使洞庭湖逐年擴大,至全盛期,方圓八九百里。1825年最大水面為6000多平方公里。 4.洞庭湖逐步衰亡與下荊江九曲回腸形成時期(1860―1949年),由于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湖區洲土迅速擴展,湖面逐步衰減,水面從全盛期的6000多平方公里減少到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 5.通江湖泊堵閉時期(1949―1967年)。洞庭湖的水面在大面積圍墾及多年來泥沙大量淤積中急劇減少,水面約剩2740平方公里。 6.近期(1967―2003年)。由于泥沙不斷淤積,目前,水面面積僅剩2625平方公里,調蓄能力減少,河道泄洪不暢,洞庭湖防洪情勢越來越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