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片a,免费在线影院,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欧美,亚洲嫩模在线观看,欧美一级A片视频

提價!奶農與奶業巨頭的“戰爭”

瀏覽:2282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0-12 19:26:08
城市消費者在選購牛奶時,無法感受到奶農的辛苦 圖/Phototex

  成本高揚、奶價停滯,內蒙古通遼的奶農瀕臨崩潰,牛奶企業卻不為所動,拒絕提高收購價格。面對困局,當初極力促成農戶飼養奶牛并引進奶牛項目的通遼市政府也一籌莫展。盡管成立了奶業協會,但面對全國性布局的現代化大企業時,通遼奶農仍處明顯弱勢。在牛奶企業看來,通遼這樣的散戶養殖模式,成本高,質量差、收購難,注定要被市場淘汰

  奶賤傷農

  9月23日,55歲的黃樹全站在自家奶牛養殖廠的牛欄前,愁眉緊鎖。牛欄前的100多頭奶牛剛剛吃飽,正在寸草不生的黃土地上悠閑地曬太陽。

  令黃樹全煩心的是鮮奶價格太低。黃樹全所在的內蒙古通遼市,盛產黃牛(肉牛)和玉米,之所以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業與2001年國家實施學生奶工程,全國興起養殖奶牛熱有關。通遼市政府借此東風,2002年將全國乳業巨頭蒙牛引入通遼,并承諾日供百噸以上鮮奶。

  當時通遼只有約1000戶奶牛養殖戶,政府為鼓勵農戶養殖奶牛,在給予各種優惠措施的同時,向農戶們宣稱每頭牛每年至少能帶來3000元的純收入。

  在巨大的贏利前景刺激之下,通遼先后有4000多農戶開始養殖奶牛,黃樹全就是其中一員,此前他創辦了一家建筑公司,在當地小有名氣。

  蒙牛和奶農們約定的鮮奶收購價是1.72元/公斤。2002年底時,按照這種收購價格,養奶牛利潤可觀。因此見識過大場面的黃樹全,一下子就投資了300多萬元用于他的奶牛事業。“一輩子的積蓄都投進去了”。

  剛開始,黃樹全嘗到了一些甜頭,通遼市政府通過銀行向他提供了20萬元貸款,并無償使用100多畝玉米秸等優惠政策。但之后不久,黃樹全發現情況有變。

  和其他農戶一樣,黃樹全以1.65萬元/頭的價格從新西蘭進口了80頭奶牛,但黃樹全沒有想到的是,政府當初承諾為他進口的泌乳期奶牛,他牽回來一看,卻都是16個月左右的牛犢,進入泌乳期至少還需要一年。到目前為止也只有35頭進入泌乳期,其他的即使不產奶,一頭牛一年也要吃掉他3000元。

  更令他氣憤的是,進口奶牛的產奶能力也不像政府宣傳的那樣喂1斤料(1元/斤)能產3斤奶。泌乳高峰期的牛頂多一天也就能產50斤奶,而其他地區的奶牛最高每天能產80斤奶。

  通遼市政府不得不為當初的宣傳過度、買進口牛事件付出代價。2004年此事經媒體曝光,中央兩次派工作組到通遼調查情況,當時的市委書記當即被調職。當初政府通過銀行貸數千萬元支持農戶買牛,現在這筆錢也已經很難收回。

  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從2004年以來,奶牛養殖成本大幅攀升。由于草原退化,無處放牧,只能圈養,主要的牛飼料就靠玉米秸。整個通遼市的玉米秸價格3年之內漲了近3倍。不僅如此,精飼料、柴油、人工都漲了一倍,連電價都漲了2分錢/千瓦時。這令養奶牛頓時成了虧本買賣。

  黃樹全常常希望他養的不是一頭頭奶牛,而是一臺臺機器。“機器的話,我干不動了可以熄火,放倉庫里。奶牛卻是活物,我說不干了還不行。”一頭日產40斤奶的牛一天要吃掉24元錢,還不包括其他費用。“按照這個奶價,我就是干一輩子也收不回本錢。”黃樹全預計,今年將虧損20萬元。

  據通遼市奶業協會副會長陳起昌的統計,全市約5000戶奶牛養殖戶,其中只有70%的農戶一年一頭牛能達到1000元的收入,另外30%處于虧損狀況。越來越多的村子都在想方設法退出這個行業。

  黃樹全也想過退出,卻沒有人買牛。早前進口的牛,進價是1.6萬-1.7萬元/頭,現在卻連5000元/頭都賣不出去。新生的牛犢則每頭只值兩三百元。

  政府也無力再為奶戶提供補貼和資金扶持。進退兩難之際,黃樹全和其他奶農一起再次向蒙牛要求漲價,這和以前一樣遭到蒙牛拒絕。

  奶業巨頭拒絕提價

  在黃樹全之前,通遼市奶業協會副秘書長王振春已經與蒙牛進行了持續多年的“斗爭”。9月22日,記者采訪了這個讓蒙牛“見了就頭疼”的人,他在市郊擁有2個奶站,遼河鎮朱家奶站和高林屯六分廠奶站。

  王振春介紹,蒙牛通遼分公司2002年12月開業以后,每個月都召開一次例會,召集奶農、奶站,三方商談如何共同發展。蒙牛更是為奶農在銀行擔保了700多萬元,幫助部分農戶貸款籌建奶牛場和現代化的奶站。奶站收集鮮奶以后再集中賣給蒙牛當地的加工廠,蒙牛給每個奶站200元/噸的管理費。王振春的一個奶站就是在蒙牛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

  2002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蒙牛和當地農戶、奶站度過了短暫的蜜月期。但是2004年以后,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每到例會,奶戶和奶站幾乎都跟蒙牛發生口角。農戶要求鮮奶提價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奶站則抱怨蒙牛變相克扣管理費等等。

  到2005年的五六月份,例會開不下去了,被迫取消。王振春回憶,從此他被蒙牛視為不受歡迎的人,甚至都不允許他進入蒙牛的工廠。他感覺蒙牛壟斷了這個奶源市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雙方積怨越來越深,政府壓力也越來越大。2006年1月10日,半官方半民間的通遼市奶業協會成立。原市委副書記陳向華任會長,原市畜牧局副局長陳起昌任副會長,另有70多個奶站代表和奶戶代表加入協會。代表奶農和蒙牛談判是協會最主要的職能。

  協會成立伊始,就向蒙牛要求提價,卻連連碰壁。
  2006年6月,陳起昌去包頭參加第二屆中國奶牛發展大會,會議期間他發現通遼1.72元/公斤的鮮奶收購價格是最低的。蒙牛在呼和浩特的收購價是1.76元/公斤,乳泉養殖基地是2.27元/公斤,蒙牛在唐山市豐潤的收購價也在1.8元/公斤以上。

  他回到通遼后便建議市政府與蒙牛談判,將鮮奶收購價與外地拉平,至少提高到1.9元/公斤以上。結果,陳起昌的愿望再次落空。

  9月25日,蒙牛奶源西部事業群總經理藺興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蒙牛在通遼不會漲價。他認為蒙牛是以質論價。通遼市奶牛養殖基本上都是分散圈養,像黃樹全這樣超過100頭奶牛的戶不到5%。而像乳泉養殖基地這樣的大型牧場為蒙牛提供的是優質鮮奶,價格自然就高。而從全國來看,藺興盛認為通遼的收購價格也屬于中上水平。

  “上漲的養牛成本農戶必須通過提高養殖技術等方式自己消化掉。我們提價是不可能的。”藺興盛說。他向記者介紹了唐山的經驗。唐山之所以在短期內發展成蒙牛第二大奶源基地,在于將以往的分戶飼養,改進為小區集中飼養,提高了奶質,并降低了蒙牛的收購成本,從而獲得較高的收購價格。“通遼都是分散養殖,運費就比唐山高出3倍多。”

  最關鍵的是,通遼每天只能向蒙牛提供約160噸鮮奶,不到蒙牛全國鮮奶需求量的2%,即便通遼的奶農全部不向蒙牛供奶,蒙牛也可以向其他區域收購鮮奶來滿足缺口。

  引入競爭不易

  單方面迫使蒙牛提價不可能之后,通遼市政府意識到必須借助外力,引入新的乳品企業與蒙牛形成市場競爭,靠市場手段自動調節奶價。

  2006年春節后發生的蒙牛單方面降低奶站管理費一事也刺激了通遼市政府。2006年4月蒙牛宣布,手工擠奶或者是手推車式擠奶管理費降至每噸150元,提桶式擠奶降至180元。而根據2003年雙方簽定的合同:每噸管理費為200元,合同有效期10年。

  蒙牛的這種做法激怒了奶農、奶協,也激怒了市政府。在奶協出面協商未果的情況下,4月29號召開了第一次市長辦公會議,仍未達成任何結果。5月初,70多個憤怒的奶農堵住了蒙牛通遼分公司的大門,要求蒙牛將管理費恢復到200元/噸,其后在市政府的協調下,蒙牛終于同意奶農的要求。

  從此之后,通遼市政府放棄了保證蒙牛獨家壟斷的承諾,決定再次引進乳品企業,參與競爭,誰能引進就獎勵誰,而且承諾比蒙牛更優惠的政策。市政府有意拉蒙牛的競爭對手伊利進駐。

  目前通遼市日產鮮奶200噸,160噸供蒙牛,30噸左右供給伊利,余下的供給當地城鎮居民。但是伊利并沒有在通遼投資建廠,它只設了收奶站。

  王振春跟蒙牛關系鬧僵以后,他其中的一個奶站就開始給伊利供奶。據他介紹,伊利2005年9月份開始在通遼購奶,伊利一進入通遼,就將管理費定價到300元/噸,鮮奶的收購價定為1.9元/公斤。

  通遼市郊區的部分奶牛和奶站搶著跟伊利合作,但是伊利采取的是“游擊戰”,既不建廠也不準備投資,每天頂多只要30噸奶。由于通遼市整體奶業發展較弱,蒙牛一家的需求量都沒辦法滿足,伊利更沒有在此投資建廠的打算。

  “引進其他企業,難!”陳起昌愁眉不展地說。目前還沒有任何第三家企業對通遼奶源表示過興趣。

  經過這一年多跟伊利和蒙牛兩家公司打交道的經歷,王振春也不再抱任何夢想。他意識到,企業都是一樣,追求最大利潤的天性必然會促使它們壓低鮮奶的收購價。

  如何解困

  蒙牛目前的奶源基地分布在內蒙古本部、西部、東部和華北4個地區,總計16個奶源事業部,日購鮮奶9000噸,其收購價分成兩檔。散戶約1.70元/公斤,牧場約2.2元/公斤。

  日購鮮奶量6000噸、排名第二的伊利,在長江以北的奶源地采取了跟蒙牛相近的價格政策。

  唐山是奶源競爭比較激烈的地區之一,蒙牛、伊利、樂百氏都在當地爭購奶源。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唐山市唐山鎮奶牛養殖戶楊寶平,她養了4頭大牛1頭小牛犢,以1.74元/公斤的價格將牛奶賣給蒙牛,雖然不致虧本,但是也不怎么賺錢。而伊利、樂百氏的收購價與蒙牛也只相差幾分錢/公斤。

  蒙牛和伊利作為在乳品消費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對手企業,為什么在奶源價格上卻如此默契?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奶源市場,蒙牛和伊利分別日購鮮奶9000噸和6000噸,需求量遠遠超出排在其后的光明、三元等乳業企業,這兩家企業實際已經控制了整個奶源市場,并成為價格的制定者。乳品企業為了利益,完全可以達成一種價格默契,操控鮮奶收購價。但是整個社會卻沒有一種力量代表奶農去爭取利益,即便有通遼市奶協這樣的組織,也因為力量薄弱,無法和蒙牛、伊利進行有效的談判。

  蒙牛卻認為,通遼奶牛養殖業發展不起來,根本原因不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也不在于奶價高低,而在于當地政府的規劃和引導。

  9月30日,記者隨蒙牛奶源北京事業部部長張志明前往位于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的大老李奶牛廠。作為數年來與蒙牛簽署購銷合同的中型牧廠,因實行小區集中養殖、統一管理、奶源優質而得到蒙牛的推崇。

  64歲的董事長李進友2001年投資3000萬元創辦了這個牧廠。牧廠總計1400頭牛,另外還有附近村民寄養在這的1200頭牛,牧場為村民提供牛舍和擠奶服務。蒙牛給李進友的收購價是2-2.2元/公斤,李付給村民的收購價則是1.7-1.8元/公斤。

  李進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對于牧場來講,平均每頭牛年產奶量達到7噸才能盈利。他有300頭奶牛是從新西蘭以18000元/頭買進來的,平均每頭年產奶量能突破8噸。從而一年一頭牛能掙2000元。他當初投資的3000萬元,從2002年開始算起,10年左右,到2010年他能收回投資。而對于寄養牛在他這里的村民來講,只要是牛品種比較好的,每年一頭能賺1000元左右。

  蒙牛認為,通遼奶農黃樹全應該把精力用在學習李進友的經驗上,而不是要求蒙牛提價上。

以下是網友對 提價!奶農與奶業巨頭的“戰爭” 的評論:
[本主題共0條評論 | 每頁顯示8條評論]
評論前,請先 登錄
驗證碼: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誠信企業 理事單位 質量監督

3.15誠信維權網
聲明:凡本網注明“3.15誠信維權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3.15誠信維權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本網轉貼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正規網站,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致電010-61706839 或者發郵件至china_xfz315@126.com 京ICP備12034147號-1
版權所有:3.15誠信維權網 建議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本站 顯示器分辨率設置為1024×768像素效果最佳

網站備案序號:[ 京ICP備 12034147號 ]   

京公網安備:11011402011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