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牽手神華集團?外資豪賭中國煤變油大市場
瀏覽:2503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7-14 21:46:53![]() |
殼牌擁有領先的煤炭液化技術,已向中國15個項目發放了技術有償使用的許可證 資料圖 |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簡稱“殼牌”)和神華集團昨天宣布,雙方將共同進行在寧夏自治區建設一座煤液化工廠的先期研究工作。如果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進展順利,那么這家預計需投資50億至60億美元的工廠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之一。
目前,世界上擁有煤轉油技術的國家只有德國、日本、美國和南非。迄今為止,幾乎所有擁有技術的外國公司都向中國拋出了橄欖枝。
屬于強強聯合
根據協議,該項目分別由殼牌旗下的天然氣和電力開發有限公司和神華集團的寧夏煤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擬議的寧夏殼牌神華工廠產量,將相當于每天7萬桶石油,約等于我國石油需求的1%。目前我國的石油需求約每天700萬桶。預計該工廠需要投資50億至60億美元。但殼牌表示,這只是初步估計,不應將之視為最終成本的指導水平。
煤炭液化工廠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建設成本高昂。神華寧夏煤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文江認為,“憑借神華和殼牌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優勢,將有助于寧夏煤炭間接液化項目的成功。”
神華集團曾宣布,幾年內將通過煤變油產業,使集團從單一的礦業公司轉型為生產電力、石油、化學產品及甲醇的綜合性能源集團。
殼牌擁有領先的煤炭液化技術,已向中國15個項目發放了技術有償使用的許可證,其中一個許可歸殼牌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合資工廠所有。
外國公司空前“熱心”
實際上,對我國煤變油產業如此“熱心”的外國公司并不只有殼牌。
南非沙索公司(NYSE:SSL)6月宣布,將和神華開展合作,旨在確定陜西省一個日產8萬桶油的煤變油項目的可行性。此外,雙方還為寧夏另外一個日產8萬桶油的煤變油項目簽署了協議。
沙索公司發言人約翰·馮·里德表示,中國很適合發展煤炭液化業。寧夏和陜西的經濟增長也將受益于該項目的刺激。
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一份報告稱,目前已有近30個煤炭液化項目進入詳細規劃或可行性研究階段,預計產量相當于中國目前石油需求的10%。
美國皮伯第能源公司執行副總裁理查德·懷丁認為:“中國政府遲早會批準一些項目。”為此,總部位于圣路易斯的皮伯第能源公司剛剛在北京設立辦事處。
就連一向和我國開展能源競爭的日本也“一反常態”。《日經新聞》報導,日本計劃向中國等亞洲國家提供液化煤技術,旨在減少全球對原油的依賴。
能源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但專家指出,即便外國公司表現出空前“熱情”,我國的相關部門和公司依然要保持冷靜,避免錯誤投資使我國的能源安全狀況更加惡化。
關于煤變油的成本,多數參與者說在40美元一桶以下,也有人說在25美元一桶以下,相對于目前70美元一桶,顯然商機無限。
“這都是胡說。”國際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能源問題專家牛犁告訴記者,這些機構甚至不能說清楚是什么時候的價格,在美元不斷貶值的背景下,這種研究沒有任何科學性。
截至去年底,歐佩克的產油成本依然在6美元/桶之內,全球平均還不到15美元/桶。歐佩克代理秘書長巴爾金近日表示,歐佩克正在加緊生產。截至2010年,供應增長將滿足甚至超過需求的增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指出,一旦中國大舉上馬煤變油,對其它石油進口國只有好處,沒有風險。而中國卻時刻面臨著油價下跌,煤炭稀缺、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等風險,后果不堪設想。這也是包括美國和日本不愿意在自己國家開展煤變油的根本原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