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汽車零部件巨頭中國布局已定
瀏覽:2608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7-14 21:33:53
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兼并、重組、集團化和國際化已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整體趨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祖德等專家認為,一方面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因整體技術含量較低、研發能力欠缺、企業規模小等薄弱環節,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力度大幅提升,及其產品國產化率的必然要求,我國零部件產業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并有望成為汽車產業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行業。
外資零部件巨頭加快布局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祖德指出,世界汽車工業正向著“強強聯合”的壟斷格局發展,市場競爭加劇。目前世界排名前6位的整車企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4%,而前16家零部件企業,在全世界市場銷售額也已占到40%左右。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3400萬輛,業內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有更大幅度的攀升,總量將超過6000萬輛。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國際資本迅速向中國市場轉移。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有70%已來華開展業務,在中國大陸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資企業超過1200家。其中,僅德國博世公司就在華投資20家工廠,設有10個代表處、5家貿易公司、345個維修連鎖站。
德國博世集團董事兼亞太地區業務負責人孔陸德博士(Dr. Rudolf Colm)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06年至2008年,博世集團將在中國增加6.2億歐元投資,相當于此前集團在中國投資額的總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以德國人慣常的嚴謹風格來看,博世如此迅猛地在中國投資布局,顯然是為了與競爭對手爭搶中國市場的需要。而德爾福、日本電裝、住友、美國德納、法國法雷奧、日本富士通電子等零部件跨國巨頭近年在中國的投資、擴張也相當引人注目。這些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加速擴張已呈現了鮮明的特征。
給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機會
整車價格持續下跌,以及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促使汽車產業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順著供應鏈傳遞給上游汽車零部件企業。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競爭焦點將主要集中在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兩大方面。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要降低零部件生產成本,跨國公司必然要加大在中國本土的采購和生產,這種轉變,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彭德園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為此,博世積極建立本土采購渠道,將采購重點逐漸轉移到中國市場。據介紹,博世集團規劃今年在中國市場的采購比例達到18%,而到2013年,超過80%的原材料將來自中國本土的供應商。彭德園說,中國有望成為博世集團最大的采購基地和生產基地,集團還將建立渠道向歐美銷售來自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品。
另一方面,我國于2005年10月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也從客觀上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率。《辦法》規定,將對大于等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因此,跨國公司在投產新型車時,將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關鍵零部件帶到國內生產,或者與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聯合,培育自己在中國的零部件配套體系,也成為必然趨勢。
王祖德認為,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產品國產化,必然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隨著國際采購方向向中國大陸集中,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將被逐漸納入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中。
更需抓緊機遇“強身健體”
國際資本在中國零部件產業中的新動向,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但同時,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與國際企業在研發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專家建議,國內零部件企業應聯合協作、找準市場空間提升競爭能力。
第一、 加大對零部件研發的支持力度。目前國外大零部件供應商有自主開發能力,研發費用普遍占銷售收入5%至7%以上,而國內企業大多缺乏產品開發能力,研發費用一般僅占銷售收入1%到2%。自主研發能力欠缺,導致國內零部件企業沒有市場話語權,易受整車企業左右。
第二、 加強國內外聯合開發,扶持中高檔產品生產。我國勞動力成本與歐美相比僅為歐美的20%左右,我國零部件中低檔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但未來零部件業的競爭僅有低價遠遠不夠,高科技含量較高的零部件大多由外方控股或獨資生產的狀況,不利于企業發展。專家建議,國內有關部門應在為企業介紹國外技術標準、在各種相關法規方面予以指導與服務。同時,鼓勵國內外聯合開發,或請國外技術科研機構幫助開發,引進技術。
第三、 挖掘小企業精、專、靈的優勢,鼓勵國內零部件企業聯合協作。目前,我們有5000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加上村辦、小型非國有企業,總數達8000余家。小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缺乏品牌上的競爭優勢,但以聯合協作的方式生產,數家小企業精密分工、合作,也能有效地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外資零部件巨頭加快布局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祖德指出,世界汽車工業正向著“強強聯合”的壟斷格局發展,市場競爭加劇。目前世界排名前6位的整車企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4%,而前16家零部件企業,在全世界市場銷售額也已占到40%左右。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3400萬輛,業內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有更大幅度的攀升,總量將超過6000萬輛。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國際資本迅速向中國市場轉移。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有70%已來華開展業務,在中國大陸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資企業超過1200家。其中,僅德國博世公司就在華投資20家工廠,設有10個代表處、5家貿易公司、345個維修連鎖站。
德國博世集團董事兼亞太地區業務負責人孔陸德博士(Dr. Rudolf Colm)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06年至2008年,博世集團將在中國增加6.2億歐元投資,相當于此前集團在中國投資額的總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以德國人慣常的嚴謹風格來看,博世如此迅猛地在中國投資布局,顯然是為了與競爭對手爭搶中國市場的需要。而德爾福、日本電裝、住友、美國德納、法國法雷奧、日本富士通電子等零部件跨國巨頭近年在中國的投資、擴張也相當引人注目。這些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加速擴張已呈現了鮮明的特征。
給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機會
整車價格持續下跌,以及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促使汽車產業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順著供應鏈傳遞給上游汽車零部件企業。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競爭焦點將主要集中在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兩大方面。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要降低零部件生產成本,跨國公司必然要加大在中國本土的采購和生產,這種轉變,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彭德園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為此,博世積極建立本土采購渠道,將采購重點逐漸轉移到中國市場。據介紹,博世集團規劃今年在中國市場的采購比例達到18%,而到2013年,超過80%的原材料將來自中國本土的供應商。彭德園說,中國有望成為博世集團最大的采購基地和生產基地,集團還將建立渠道向歐美銷售來自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品。
另一方面,我國于2005年10月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也從客觀上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率。《辦法》規定,將對大于等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因此,跨國公司在投產新型車時,將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關鍵零部件帶到國內生產,或者與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聯合,培育自己在中國的零部件配套體系,也成為必然趨勢。
王祖德認為,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產品國產化,必然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隨著國際采購方向向中國大陸集中,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將被逐漸納入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中。
更需抓緊機遇“強身健體”
國際資本在中國零部件產業中的新動向,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但同時,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與國際企業在研發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專家建議,國內零部件企業應聯合協作、找準市場空間提升競爭能力。
第一、 加大對零部件研發的支持力度。目前國外大零部件供應商有自主開發能力,研發費用普遍占銷售收入5%至7%以上,而國內企業大多缺乏產品開發能力,研發費用一般僅占銷售收入1%到2%。自主研發能力欠缺,導致國內零部件企業沒有市場話語權,易受整車企業左右。
第二、 加強國內外聯合開發,扶持中高檔產品生產。我國勞動力成本與歐美相比僅為歐美的20%左右,我國零部件中低檔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但未來零部件業的競爭僅有低價遠遠不夠,高科技含量較高的零部件大多由外方控股或獨資生產的狀況,不利于企業發展。專家建議,國內有關部門應在為企業介紹國外技術標準、在各種相關法規方面予以指導與服務。同時,鼓勵國內外聯合開發,或請國外技術科研機構幫助開發,引進技術。
第三、 挖掘小企業精、專、靈的優勢,鼓勵國內零部件企業聯合協作。目前,我們有5000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加上村辦、小型非國有企業,總數達8000余家。小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缺乏品牌上的競爭優勢,但以聯合協作的方式生產,數家小企業精密分工、合作,也能有效地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