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之過
瀏覽:2104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5-10 8:37:52
最近,法新社記者發自北京的一條報道令人啼笑皆非。這條題為《中國媒體低調處理廢氣排放新聞》的消息認為,中國主流媒體對前不久在泰國曼谷舉行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家會議未作報道。
該記者還將今年“五一”期間北京經歷40年一遇的非正常高溫與這次會議的報道“掛起了鉤”,得出自己的結論:中國自己的氣溫升高了,因此就不愿意報道相關的國際會議。言下之意,中國媒體在刻意回避全球變暖問題。
但事實是,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中國主流媒體對這一會議進行了充分報道,相關新聞可以通過人民網查閱。如此看來,是這位法新社記者“漏讀”了中國媒體的報道。在信息浩如煙海的今天,“漏讀”也許在所難免。但最近中國媒體正以大量篇幅報道中國各級政府所采取的各種環保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對國際環保動態也密切關注。作為一名嚴肅負責的記者,是否應該首先去求證一下事實,而不是以很不充分的根據和不合理的邏輯進行某種推理,得出某種結論?很可能,這位記者是在有意“漏讀”,想當然地認為根本不需要求證,那就只能說明其頭腦中固有的偏見在作祟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如果不摘掉有色眼鏡,類似的錯誤可能還會一犯再犯。
《人民日報》 ( 2007-05-10 第03版 )
該記者還將今年“五一”期間北京經歷40年一遇的非正常高溫與這次會議的報道“掛起了鉤”,得出自己的結論:中國自己的氣溫升高了,因此就不愿意報道相關的國際會議。言下之意,中國媒體在刻意回避全球變暖問題。
但事實是,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中國主流媒體對這一會議進行了充分報道,相關新聞可以通過人民網查閱。如此看來,是這位法新社記者“漏讀”了中國媒體的報道。在信息浩如煙海的今天,“漏讀”也許在所難免。但最近中國媒體正以大量篇幅報道中國各級政府所采取的各種環保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對國際環保動態也密切關注。作為一名嚴肅負責的記者,是否應該首先去求證一下事實,而不是以很不充分的根據和不合理的邏輯進行某種推理,得出某種結論?很可能,這位記者是在有意“漏讀”,想當然地認為根本不需要求證,那就只能說明其頭腦中固有的偏見在作祟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如果不摘掉有色眼鏡,類似的錯誤可能還會一犯再犯。
《人民日報》 ( 2007-05-10 第03版 )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