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國樓市十大爭議話題 房價上漲誰之過?
瀏覽:1925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2-15 12:45:10
調控吹響樓市發展新號角 史麗攝
開發商股市融資忙 資料圖片 【策劃人語】 事不辯不明。話題代表觀點,觀點來自立場,立場決定行動。 第三期的《上證·地產投資》年終特輯,我們精心收集,為您帶來了這一年轟動樓市的十大爭議話題。我們始終認為,話題的深度和廣度不在于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不在于哪一利益方更為強勢,而在于這些話題事關多少人的切身利益,事關樓市發展的方向,事關國計和民生;話題的重要性也不在于證明了誰對誰錯,誰該被譴責或贊揚,而在于真理越辯越明,理想的實現始于爭辯后的行動。 希望我們的樓市,能在這些思想的碰撞中,產生理性的火花。 (柯鵬) 話題1 房價上漲誰之過? 爭議點:調控源頭 到底房價能不能降下來?這是個問題。而調控進行了大半年之后,這似乎成了越來越難解的問題。 無論一些專家如何撇清房價與樓市本質的關系,僅憑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性,百姓與業界對此的不斷追問就不無依據。近期,中國房地產泡沫說的始作俑者謝國忠再曝驚人觀點:中國房價明年將進入調整期,2008年或2009年將進入谷底。 “我們明天在電視臺舉行的房產討論就將駁斥這個觀點。”上海一位房地產專家在消息傳出的第一時間就向記者表示。來自學界和業界的不同觀點如此針鋒相對。面對每天海量的樓市信息與觀點,購房者想不做到“一頭霧水”,似乎也難。 關于房價的核心爭論在于降還是不降。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同的觀點是,不應以城市均價論價格走勢,而是應比較同一區域甚至同一樓盤的價格。比如上海周邊城區因供給過大而出現滯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一區域的房價必然走低。而市中心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明顯,供給縮小,長期來看,房價上漲仍是必然趨勢。 供求決定房價,這一點從北京的經驗最可得知。目前,北京眾多房地產開工項目受政策影響審批受阻。加上原本的土地供給并不充裕,導致了北京房價的一路上漲,漲幅在近幾個月以來領先于全國大多城市。看來,“以供給控價格”的傳統規律仍是最有效的控制房價的措施,這一點在目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中,我們似乎難觀其效。 關于房價的另一個爭議焦點是“能否將價格作為調控目標”。 “將政府的住房保障工作做好才是解決樓市矛盾的重心。以房價作為調控目標是根本錯誤的。”上海易居研究院李戰軍稱。在宏觀調控之初上海某電視臺舉行的樓市觀點爭辯中,來自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專家學者意見截然對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易憲容以“國民房價收入比遠高于其他國家”為由,高聲“叫跌”,一度被眾多網民視作為民請命的勇士。而上海一些專家語出犀利,同樣高調反對將樓市的市場屬性與政策屬性混為一談。 “市場化住宅的房價是市場行為,我們到底該如何約束?”質疑依舊存在。 (記者 于兵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