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用約三年時間在全疆灌區基本實現"供水到戶
瀏覽:2246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6-13 22:07:44小水票如何做出節水大文章?記者近日隨“節水中國行”采訪團在新疆昌吉州采訪時了解到,新疆灌區的水利工程以往只是供水到鄉或村,鄉或村以下的用水一直喝著大鍋水;水管單位是按方收費,而鄉或村都是折算為按畝收費。收費方式不統一,很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
由此帶來的問題也是多方面的。在鄉或村的兩級用水中,水費搭車、人情水、權力水、浪費水等問題非常突出,最終導致農民用水水費居高不下,無形中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用水與交費不明不白,農民的節水意識也就無從談起。“以前我們灌溉用水都是把錢交到村里,村上把錢交到水管站,想澆水的時候澆不上,澆了多少水更是無法查證,反正都是上面說了算。”馬文江對記者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王世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九五”期間,水利廳從眾多農戶調查中發現,農民實交水費比國家規定應交水費高出20%以上。更有借水費名義,搭收其他費用的。
為解決農民用水水價過高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自200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在全疆灌區推行供水到戶實施意見》開始,新疆灌區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疆灌區基本實現了“供水到戶”:水管部門直接供水到戶、計量到戶、建賬到戶、收費到戶。
“以前,我家一畝地澆水要花80多元,現在水價漲了也只要60元。”手握著水票,馬文江非常得意:“過去我們農民一直覺得多灌就能增產,現在大家都知道要科學灌溉,節水省錢已逐漸成為我們農民的自覺行動了。”
新疆水利廳水管總站副主任徐曉波說,實行“供水到戶”以后,農民開始對用水量“斤斤計較”,有些農民抱怨水管站每天只測量一次水渠流量,建議增加測量次數,以便更準確地計算用水量。
以進入灌區家家戶戶的水票為“敲門磚”,“供水到戶”這種新的配水管水方式正引領新疆農民邁入節水型社會。截至2005年,全疆灌區推行“供水到戶”的面積超過2858萬畝,占農田灌溉面積的85%以上。推行“供水到戶”的灌區平均每畝節水31方以上,平均每年每畝減少農民不合理水費支出4.5元,受益人口超過700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