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普遍感覺物價節節攀升 CPI為何背道而馳
瀏覽:2374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6-12 20:40:27
人們普遍感覺物價節節攀升,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卻持續在低位徘徊,不少人對CPI的準確性提出質疑——
今年前4個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1.2%,但許多居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深切,甚至對公布的CPI漲幅數據將信將疑,認為CPI的漲幅被低估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CPI不客觀,還是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呢?
奇妙復雜的心理因素
近年來張大爺每次去交水電煤氣費幾乎都抱怨價格漲得厲害,幾天前他花2000多元錢抱回一臺29寸平面直角彩電,可他卻不知道這樣的彩電在八、九年前要花上萬元錢才能買回家。
兩三年來,食品、水電、液化氣等商品和服務價格紛紛漲價,這些商品和服務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每天都要消費的“剛性”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幾乎每日都要到市場上購買,感受自然強烈,其價格稍稍波動就會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但同期,家電、通訊、服裝等類商品則以降價的姿態呈現在消費者眼前,讓人們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奇怪的是,它們的價格下降卻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或被熟視無睹。
實際上,這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人們往往記得住什么商品價格漲了,卻很難記得什么商品價格跌了。如今,誰還記得這些年DVD、電腦、手機、轎車價格跌去了多少呢?
據專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側重于關注市場上漲價的商品,而對平價或降價商品的反應則十分微弱或視而不見。這種心態很容易產生用部分商品的漲幅以偏概全地代替市場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的錯覺。
房價不列入CPI
近幾年,我國商品房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但一般居民并不知道商品房價格是不被列入CPI之中的。這也使得飽受商品住宅價格上漲煎熬的普通城市居民對CPI的感覺不一樣。
專家認為,商品房價格不列入CPI之中是合理的。為解釋這一問題,他講了下面一段小故事:某公司一對白領夫婦四年前花40多萬在京城南二環附近買了一套住宅,已經住了三年多,現在按二手房出售也能賣60多萬。住了三年多,還增值20萬。專家笑著說:“是否應該將增值的20萬計入他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呢?”
專家認為,商品住宅具有明顯的投資性。為賣而買、為出租而買的大有人在。這兩種情況都是明顯的經營行為。住宅的折舊年限極長,有的可達數百年,且購房分期付款的時間也很長,可以是幾十年。這比一般耐用消費品的折舊年限和分期付款年限要長得多。
專家說,商品住宅也是一種金融資產。它被許多金融投資機構吸納到其投資組合之中。正是由于商品住宅的上述特征,世界各國的專家經過反復研究和實踐才把住宅投入列為投資,而不是消費。既然是投資品,當然就不能列入CPI之中了。
他說,商品住宅價格不計入CPI,但不等于CPI中不含有居住類價格。一般用居民住房的房租、水電燃料、購買商品住宅貸款利率、住房維護修理費用、建房及裝修材料等的價格變動來間接反映居民居住消費價格的變動。
看來,由于種種原因,抱怨商品住宅價格漲幅過大是合情合理的,但由此懷疑CPI數據的真實性就缺乏根據了。
今年前4個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1.2%,但許多居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深切,甚至對公布的CPI漲幅數據將信將疑,認為CPI的漲幅被低估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CPI不客觀,還是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呢?
奇妙復雜的心理因素
近年來張大爺每次去交水電煤氣費幾乎都抱怨價格漲得厲害,幾天前他花2000多元錢抱回一臺29寸平面直角彩電,可他卻不知道這樣的彩電在八、九年前要花上萬元錢才能買回家。
兩三年來,食品、水電、液化氣等商品和服務價格紛紛漲價,這些商品和服務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每天都要消費的“剛性”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幾乎每日都要到市場上購買,感受自然強烈,其價格稍稍波動就會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但同期,家電、通訊、服裝等類商品則以降價的姿態呈現在消費者眼前,讓人們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奇怪的是,它們的價格下降卻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或被熟視無睹。
實際上,這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心理,人們往往記得住什么商品價格漲了,卻很難記得什么商品價格跌了。如今,誰還記得這些年DVD、電腦、手機、轎車價格跌去了多少呢?
據專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側重于關注市場上漲價的商品,而對平價或降價商品的反應則十分微弱或視而不見。這種心態很容易產生用部分商品的漲幅以偏概全地代替市場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的錯覺。
房價不列入CPI
近幾年,我國商品房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但一般居民并不知道商品房價格是不被列入CPI之中的。這也使得飽受商品住宅價格上漲煎熬的普通城市居民對CPI的感覺不一樣。
專家認為,商品房價格不列入CPI之中是合理的。為解釋這一問題,他講了下面一段小故事:某公司一對白領夫婦四年前花40多萬在京城南二環附近買了一套住宅,已經住了三年多,現在按二手房出售也能賣60多萬。住了三年多,還增值20萬。專家笑著說:“是否應該將增值的20萬計入他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呢?”
專家認為,商品住宅具有明顯的投資性。為賣而買、為出租而買的大有人在。這兩種情況都是明顯的經營行為。住宅的折舊年限極長,有的可達數百年,且購房分期付款的時間也很長,可以是幾十年。這比一般耐用消費品的折舊年限和分期付款年限要長得多。
專家說,商品住宅也是一種金融資產。它被許多金融投資機構吸納到其投資組合之中。正是由于商品住宅的上述特征,世界各國的專家經過反復研究和實踐才把住宅投入列為投資,而不是消費。既然是投資品,當然就不能列入CPI之中了。
他說,商品住宅價格不計入CPI,但不等于CPI中不含有居住類價格。一般用居民住房的房租、水電燃料、購買商品住宅貸款利率、住房維護修理費用、建房及裝修材料等的價格變動來間接反映居民居住消費價格的變動。
看來,由于種種原因,抱怨商品住宅價格漲幅過大是合情合理的,但由此懷疑CPI數據的真實性就缺乏根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