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新時代正快步走來
瀏覽:21971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18-1-8 9:42:37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 任震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將不斷得到滿足,正在昂首闊步走進消費新時代。
2017年底,187種商品關稅下調,拉動國內消費增長。 本報記者郝軍/攝
高質量發展需要消費作為增長動力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會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中高端消費和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將成為主流,中等收入群體將成為拉動消費的主力。
隨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快速增長與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作為中國經濟主要增長動力的地位進一步顯現。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5%,比上一年同期增長2.8個百分點。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最高。
市場環境也有明顯改善,工商總局公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市場環境形勢報告顯示,隨著消費維權力度不斷加大,市場消費環境持續向好,為促進消費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消費市場平穩較快的發展,既說明我國消費潛力巨大,有著充分的消費能力,也說明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在不斷增長。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開展的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2017年前10個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維持較高水平,月均消費者信心指數超過114。
全球知名績效管理公司尼爾森中國區總經理韋劭告訴記者:“2017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優勢不斷顯現,就業、收入、物價等民生指數不斷改善,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科技服務、科技金融、網絡視聽、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這不僅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催生了更多新的消費熱點,為中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可能性。”
消費升級大潮涌起
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無人超市、海淘名酒、萌寵店、桌游吧……各種新的消費品、消費方式正在席卷消費市場,在不斷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又不斷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日前發布的《2017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消費人群主體的改變和我國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進一步提升,國內消費需求出現較多新變化。文化、娛樂、體育、健康等新消費需求爆發,不同年齡層消費者也呈現出愈發多元、細分的消費訴求。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首席數據分析師楊欽說:“很多人以為消費升級就是買的越來越貴,其實不是,“好”跟“貴”在很多情況下不能畫等號,判斷消費品好壞的核心標準是能否滿足個體差異化的需求,能否彰顯多樣化的個性。”
如其所言,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細,個性化、多樣性的消費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比如在“吃”的方面,傳統美食依然受到熱捧,但健康飲食也越來越受到年輕消費者的歡迎。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外賣平臺的大數據顯示,外賣的水果、蔬菜沙拉迅速增長。
而在文化需求方面,隨著智能電視、視頻網站的普及,尤其是一批優秀網播劇的出現,讓“購買會員,付費觀看”成為新的消費習慣。體育賽事、演唱會等文化消費也快速增長,楊欽告訴記者:“過去的5年里,演唱會觀看的比例從23%提升到43%,而體育賽事的觀看比例也翻了一倍,其中電子競技已經占到整體體育賽事的1/5,還出現了一些普及度很高的游戲。”
需求升級的背后,是消費者不斷漸趨成熟的消費觀,重要表現之一則是理性消費的觀念日益顯現。一方面,國別、品牌這些標簽正在被弱化,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進口或者大品牌,而更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另一方面,消費者更理性看待消費需求,更愿意接受二手產品的買賣,也間接推動了閑置交易市場繁榮,如閑魚的發帖量年增長率達79%,90后年輕群體成為閑置物品交易主力軍。
新消費時代的美好前景
“消費作為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更需要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西南財經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的毛中根教授告訴記者。
在日前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我國消費已經進入了需求多元發展、規模持續擴大、結構優化升級的新階段。消費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發力實際上是相互作用的,當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的不足,而是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
為了改善這種不平衡,中央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供給,促進消費。
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月印發了《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國務院又于同年8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生活類信息消費、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行業類信息消費、新型信息產品消費四大領域,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創造良好消費環境,加速激發市場活力,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壯大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八部門又印發了《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通過釋放制度紅利,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更廣范圍、更深程度發展。
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規劃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并決定將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再延長一年至2018年底。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過渡期的延長不僅是給予企業更充足的緩沖期,更體現政府對跨境進口電商的支持,給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消費品一個施展的空間,跨境電商行業再次得到利好。
此次政策利好在2017年雙11、黑五前釋放,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的“海淘”購買需求,雙11期間全網交易額達到了2539.7億元,同比增長超45%。
而在未來,更多的消費利好政策也正在醞釀。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創新驅動,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還要求做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8項工作,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成長。
國泰君安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市場消費龍頭行情有望進一步向中型、質優、二線龍頭擴散。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消費有望持續獲得政策支持。消費升級促進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同時,區域性和不同層次消費群體間的消費特征有望分化,中低收入群體有望更受益于政策紅利。”
在政策促進,消費升級,市場環境改善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飛速發展,一個消費新時代已經到來。
-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