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新多邊主義外交 力求站在世界中心
瀏覽:2755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8-6-17 13:30:16
中國外交專家近日表示,最近中國外交追求的是“寬松”和“溝通交流”。可以說,中國正在急劇變化的國際社會中,不失重心地成為國際舞臺的主角,穩扎穩打地為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交流而努力。
《朝鮮日報》刊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孫仁柱名為《中國的新多邊主義外交》,提出上述觀點。文章稱,近十年來,中國一直為打破以中美關系為主軸的雙邊外交的局限而傾注全力,按部就班地進行了地區外交和全球性多邊主義外交,為站在世界外交的中心地位做好準備。一位中國的美國問題專家說,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已不再是中國外交戰略的中心。
文章稱,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還對多邊主義外交持消極態度,只依賴于以中美外交為中心的雙邊外交,謀取中國利益。但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通過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外交舞臺取得了自信,并逐步擴大著新外交實驗的舞臺。21世紀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展開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參與有關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和亞洲首腦會談等,開始積極參與組織和運營亞洲地區多邊主義合作體制。
中國不滿足于單純地參與美國主導的國際機構(UN、IMF、WTO、APEC),而是一直在致力于建設新的多邊主義合作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一邊努力克服“中國威脅論”,一邊積極傳播“中國機會論”。中國正在抓緊新建地區多邊主義合作體,地區范圍包括亞洲乃至非洲、中東、南美。
美國的外交專家們看到中國的這種飛躍成長后,正深入思考如何超越美國單方外交的局限,與中國共同重建世界秩序的問題。兩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導的“中國和美國,國際機構”項目就是代表性的例子。該項目以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們為中心,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和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們前來參加,就在改革國際機構的問題上,美、中兩國學者探討雙方如何合作,并謀求了理論上的框架。
可見,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國內有一種聲音越來越大,即“美國應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描繪新國際秩序的藍圖。”而韓國應密切關注新興強國中國意欲設計和發展的新多邊主義,要更加慎重地樹立外交目標和戰略。韓國不應局限在韓中關系、韓美關系、朝韓關系等雙邊關系框架中討論外交問題,而應充分考慮到21世紀中國的新多邊主義這一變數。
文章稱,圍繞中國的“國際關系方程式”確實是一個難題,中國外交追求的“原則”和“寬松”戰術,以及“溝通交流”的技巧,也是有待韓國方面研究的大課題。
《朝鮮日報》刊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孫仁柱名為《中國的新多邊主義外交》,提出上述觀點。文章稱,近十年來,中國一直為打破以中美關系為主軸的雙邊外交的局限而傾注全力,按部就班地進行了地區外交和全球性多邊主義外交,為站在世界外交的中心地位做好準備。一位中國的美國問題專家說,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已不再是中國外交戰略的中心。
文章稱,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還對多邊主義外交持消極態度,只依賴于以中美外交為中心的雙邊外交,謀取中國利益。但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通過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外交舞臺取得了自信,并逐步擴大著新外交實驗的舞臺。21世紀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展開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參與有關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和亞洲首腦會談等,開始積極參與組織和運營亞洲地區多邊主義合作體制。
中國不滿足于單純地參與美國主導的國際機構(UN、IMF、WTO、APEC),而是一直在致力于建設新的多邊主義合作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一邊努力克服“中國威脅論”,一邊積極傳播“中國機會論”。中國正在抓緊新建地區多邊主義合作體,地區范圍包括亞洲乃至非洲、中東、南美。
美國的外交專家們看到中國的這種飛躍成長后,正深入思考如何超越美國單方外交的局限,與中國共同重建世界秩序的問題。兩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導的“中國和美國,國際機構”項目就是代表性的例子。該項目以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們為中心,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和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們前來參加,就在改革國際機構的問題上,美、中兩國學者探討雙方如何合作,并謀求了理論上的框架。
可見,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國內有一種聲音越來越大,即“美國應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描繪新國際秩序的藍圖。”而韓國應密切關注新興強國中國意欲設計和發展的新多邊主義,要更加慎重地樹立外交目標和戰略。韓國不應局限在韓中關系、韓美關系、朝韓關系等雙邊關系框架中討論外交問題,而應充分考慮到21世紀中國的新多邊主義這一變數。
文章稱,圍繞中國的“國際關系方程式”確實是一個難題,中國外交追求的“原則”和“寬松”戰術,以及“溝通交流”的技巧,也是有待韓國方面研究的大課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