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信任中央權力”隱含的民眾焦慮
瀏覽:2220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5-25 12:11:05
社會心態是一定社會發展時期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社會心境狀態,公眾對社會生活中影響自己的諸種權力有怎樣的心態呢?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對全國28個省市居民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法官和警察、社區組織、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信訪機構、宗教組織等8種社會基本權力選項中,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接近很信任。(新華網5月24日)
不由想起去年年底中青報的一個輿情調查:面對政令不通和地方權力的頻繁濫用,公眾越來越期待中央政府能祭出重拳。在4531名志愿受訪者中,85.9%的人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中央應加強“垂直管理”――85.9%的“垂直管理”期待,也是在表達“最信任中央權力”。
公眾最信任中央權力,首先表明這幾年中央權力在增進公眾福利、強化改革公平、整頓吏治腐敗上樹立了很高的權威:調控房價雖然屢次遭遇折扣,但起碼表達了一種姿態;環境保護雖然難見起色,但環保風暴起碼一直在刮;腐敗問題雖未根治,但中央起碼辦了一批“大老虎”;減免農業稅、義務教育免費等也給了弱勢群體許多實實在在的福利――這種信任,首先是對中央權力積極作為的一種肯定。但這種“信任”未必是真正的信任,可能更想通過這種態度表達一種不夠信任,即對“近在眼前”種種地方性權力的不夠信任:這種權力一方面與許多利益集團結成同盟與民爭利,另一方面為追求片面的政績和形象損害民生,對中央一個個政令打折扣。
人總是對得不到的東西保持一種“美好的想象”,筆者另一種憂慮是,“最信任中央權力”可能是公眾對“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現象的一種心理反應。因為每天得與身邊的種種地方性權力打交道,公眾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性權力的各種弊端,而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現實中與中央權力打交道較少,所以對這種“遠在天邊”的權力保持了美好的道德想象。其實在權力未受監督的制度語境中,“垂直權力”本質上與地方權力是同構的,鄭筱萸案也說明了這一點。
還有,“最信任中央權力”可能也是在“選項約束”下公眾一種“避免最差”的選擇,要么依賴地方保護,要么依賴中央保護,在權力危害的權衡對比中公眾只能選擇中央權力。其實如果有更多選擇的話,公眾會選擇依賴法治,在強勢的民權中自己保護自己,任何外在的保護其實都靠不住,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常有人評論說,中國老百姓是矛盾的,一方面反感權力,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依賴權力,他們常常會在受到一種權力侵害后,期待一種更高的權力來保護自己――我認為這是對中國百姓的誤解,老百姓其實不是不明白權力的危害,不是有權力依賴癥,只是既有的體制限制了他們的選擇空間,他們只能選擇依賴一種更高的權力去管住較低的權力、一個大官懲罰一個小官。
“最信任中央權力”是一種未必理性的社會選擇。在一個理性的市場社會中,民眾更多會選擇信任地方性權力,因為市場是一種分散性決策,市場決策得依靠各種地方性知識,地方會比中央更熟悉地方的資源情況和路徑選擇,所以經濟繁榮的社會,并非權力集中在中央手中,而是分散在地方手中。所以面對“最信任中央權力”的民意,中央政府不應迎合這種信任、重新收回對地方的分權,而應建立一種體制恢復公眾對地方性權力的信任,否則很容易陷入中國歷史中央與地方權力“放亂收死”的惡性怪圈中。怎樣的地方權力才會讓公眾信任呢?那就是受到民主制度約束的權力。公眾表達“最信任中央權力”,并非是想把自己置于中央權力的羽翼之下,而是期待中央能通過強化法治賦予公眾更多的權力,使民權能約束地方權力。
不由想起去年年底中青報的一個輿情調查:面對政令不通和地方權力的頻繁濫用,公眾越來越期待中央政府能祭出重拳。在4531名志愿受訪者中,85.9%的人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中央應加強“垂直管理”――85.9%的“垂直管理”期待,也是在表達“最信任中央權力”。
公眾最信任中央權力,首先表明這幾年中央權力在增進公眾福利、強化改革公平、整頓吏治腐敗上樹立了很高的權威:調控房價雖然屢次遭遇折扣,但起碼表達了一種姿態;環境保護雖然難見起色,但環保風暴起碼一直在刮;腐敗問題雖未根治,但中央起碼辦了一批“大老虎”;減免農業稅、義務教育免費等也給了弱勢群體許多實實在在的福利――這種信任,首先是對中央權力積極作為的一種肯定。但這種“信任”未必是真正的信任,可能更想通過這種態度表達一種不夠信任,即對“近在眼前”種種地方性權力的不夠信任:這種權力一方面與許多利益集團結成同盟與民爭利,另一方面為追求片面的政績和形象損害民生,對中央一個個政令打折扣。
人總是對得不到的東西保持一種“美好的想象”,筆者另一種憂慮是,“最信任中央權力”可能是公眾對“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現象的一種心理反應。因為每天得與身邊的種種地方性權力打交道,公眾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性權力的各種弊端,而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現實中與中央權力打交道較少,所以對這種“遠在天邊”的權力保持了美好的道德想象。其實在權力未受監督的制度語境中,“垂直權力”本質上與地方權力是同構的,鄭筱萸案也說明了這一點。
還有,“最信任中央權力”可能也是在“選項約束”下公眾一種“避免最差”的選擇,要么依賴地方保護,要么依賴中央保護,在權力危害的權衡對比中公眾只能選擇中央權力。其實如果有更多選擇的話,公眾會選擇依賴法治,在強勢的民權中自己保護自己,任何外在的保護其實都靠不住,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常有人評論說,中國老百姓是矛盾的,一方面反感權力,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依賴權力,他們常常會在受到一種權力侵害后,期待一種更高的權力來保護自己――我認為這是對中國百姓的誤解,老百姓其實不是不明白權力的危害,不是有權力依賴癥,只是既有的體制限制了他們的選擇空間,他們只能選擇依賴一種更高的權力去管住較低的權力、一個大官懲罰一個小官。
“最信任中央權力”是一種未必理性的社會選擇。在一個理性的市場社會中,民眾更多會選擇信任地方性權力,因為市場是一種分散性決策,市場決策得依靠各種地方性知識,地方會比中央更熟悉地方的資源情況和路徑選擇,所以經濟繁榮的社會,并非權力集中在中央手中,而是分散在地方手中。所以面對“最信任中央權力”的民意,中央政府不應迎合這種信任、重新收回對地方的分權,而應建立一種體制恢復公眾對地方性權力的信任,否則很容易陷入中國歷史中央與地方權力“放亂收死”的惡性怪圈中。怎樣的地方權力才會讓公眾信任呢?那就是受到民主制度約束的權力。公眾表達“最信任中央權力”,并非是想把自己置于中央權力的羽翼之下,而是期待中央能通過強化法治賦予公眾更多的權力,使民權能約束地方權力。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