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強險:千元保費萬層浪
瀏覽:1629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5-17 8:10:55交強險暴利400億元
4月27日,一紙訴狀,北京首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勇把中國保監會告上了法庭。之前,孫勇向保監會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并于4月17日向保監會提供8份證據,認為交強險每年有400億元的暴利。
孫勇算了一筆賬: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1億多輛,按保守的數字1億輛算的話,只要投保率達到80%,每年交強險保費收入就能達到800億元。以交強險的最高賠付6萬元計算,根據交通部公布的事故數量,每年賠償總額不會超過200億元。扣除稅金、管理費、手續費等費用開支(合計不超過200億元),交強險一年至少有400億元的利潤。而這違背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中規定的“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原則。
同時,他認為交強險費率制定不透明,保監會、保險公司以及一些當時參與費率厘定的專家都是交強險暴利的受益者。26日,保監會拒絕了行政復議申請,理由是申請復議所針對的行為不屬于具體行政行為,不在行政復議范圍之內。
不久前,中消協也正式表態,希望由國家發改委來參與主持交強險費用聽證。
相關部門細算賬——
如有暴利定聽證
日前,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該負責人沒有對“律師事件”作出正面回應,只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至3月底,國內共有機動車1.48億輛;其中汽車只有5100萬輛左右,平均交強險保費1000多元;摩托車8200萬輛,保費平均為100元;拖拉機1300萬輛,保費50—100元不等。即便投保率達到100%(事實上目前并未達到這一標準),全國機動車交強險保費總額至多不過550億元。
二、公安部以及交通管理部門公布的案件數量,并不能簡單等同于事故車輛數,更不能等同于交強險賠償的次數。這是因為:
——絕大多數交通事故中,都涉及兩車或多車,往往一起事故,涉及多家公司、多份賠償。
——對于每一輛投保車輛,交強險并不是像商業車險那樣,每年累計賠償總額不得超過最高保額賠付;可以在一個保險期內,也就是一年內多次賠償,每次賠償的最高保額都可以達到6萬元。
——交通行駛中經常發生的、也是交強險賠償次數較多的“事故”是輕微剮蹭,可這些“事故”不一定被公安部或交通部門統計在案。
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袁力前不久對媒體表示,按照有關規定,保監會應當每年對保險公司交強險業務進行檢查,并向社會公布。今年7月,在交強險經營業務滿一個完整年度以后,保監會將對各個公司的交強險經營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核查,并將統一向社會公布全行業交強險的經營情況,同時按照保險公司整體盈利和虧損情況,要求或允許保險公司調整保險費率;當調整保險費率的幅度較大時,保監會將進行聽證。
“保監會的職責是保護投保者利益,如果交強險有不完善的地方,解決問題我們將責無旁貸。”他表示,有律師對交強險有一些不同的認識,這是社會對交強險制度的關注,將有助于這項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交強險不足一歲 屢遭“暴利”質問(新聞鏈接)
從去年7月1日才開始正式實施的交強險,是我國正式推行的第一個法定強制保險,但實施不足一年,卻接連遭遇“暴利”、“信息不透明”的討伐。
北京首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勇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問題已三次向保監會“發難”。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北京德潤律師事務所的劉家輝律師。她認為,有關公司和部門應盡快公布各項數據,并采取聽證會等公開形式賦予投保人充分的發言權和決策參與權。
4月27日,在得到來自11個省、市、自治區156名車主的委托后,劉家輝向保監會遞交了交強險聽證申請書,請求召開聽證會,將交強險的費率結構及理賠數據公之于眾。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農村保險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庹國柱教授為我國某地區的交強險實施情況算了一筆賬。他認為,從去年7月1日到去年底的半年時間里,該地區共收取交強險保費1.2億元,賠付卻只有500多萬元。交強險費率有被高估的可能。
學者馬紅漫更是通過研究人保財險、平安保險的兩份年報得出“交強險的實施使保險公司借此脫貧”的論點。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作為強制性保險,應該讓更多的公眾參與討論,監管方應該將交強險費率的制定過程及實施情況公開透明化,以使消費者明明白白掏錢,實實在在受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許浩)
《人民日報》 (2007-05-17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