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黃金周?長假正轉型
瀏覽:2064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5-8 8:57:59
伴隨著游客總量增加的,不僅僅是休閑方式、門票價格、節日主題諸方面的重大變化,更是黃金周的深刻嬗變。 自助游等新意迭出 創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季節游” 5月1日,北京故宮接待量超過11萬人次,相當于最大容量的2.3倍;“五一”前三天,上海接待游客280萬人次創歷年新紀錄…… “五一”黃金周,百姓出游勢頭不減。全國假日辦測算,預計各地接待旅游人次和實現旅游收入同比將會有一成左右增長,幾乎全國每5個居民就有1個在黃金周期間選擇出游,創造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季節游”。 “今年‘五一’長假,我們三口之家到沂蒙老區的農家住了幾天。”在青島一家外貿企業工作的劉先生告訴記者,“去旅游景點人太多,玩著累。自己開車,到農村有山有水的地方住幾天,什么煩心事都不想,全家開開心心多好呀!” 曾幾何時,“拉練式”旅游讓節日里休假的人身心俱疲。如今,鄉村游、度假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據測算,黃金周期間,以鄉村游、城市周邊短途旅游為主的一日游占到總出境人次的3/4左右。 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舍賓、瑜伽、游泳等運動深受歡迎,“請吃飯不如請流汗”的說法不脛而走。還有不少消費者利用假日學習、充電,寧波新華書店和新華聯書市、北京圖書大廈及地壇春季書市等都擠滿了讀者。據統計,“五一”期間,黑龍江省書報雜志類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2.6%,吉林各大書店、圖書館客流量超出平日3倍以上,北京海淀駕校600多輛教練車“五一”期間更是“車無虛席”。 門票彰顯服務理念 全國假日辦值班室每天都接到大量投訴 在許多景點借黃金周漲價之際,“江北水城”山東聊城市的姜堤休閑樂園里,游客花上10元錢買張門票,就可體驗水上獨木橋、水上滑翔椅等園內所有項目。 在京杭運河之濱的山東臨清市,其著名景點鰲頭磯甚至打出了“票價十元,五一半價”的告示,吸引了不少游客。 山東省膠州市政府免費開放市內的5家綜合性公園。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公園干脆拆除圍墻向公眾開放。一位市領導坦言:“公園既然姓‘公’,其運轉投入自然大部分應由政府承擔,不能再讓百姓買單。” 盡管社會輿論關注民生,但仍有一些地方崇尚“逢節必漲”的市場法則,想趁機撈一把。有的地方甚至是政府主導漲價,助推“宰客”行為。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假日辦值班室每天都會接到大量投訴。 記者發現,一些名山平時門票一般為50元,“五一”期間普遍翻番,山東一名山景區門票漲到了120元。各地旅游景區門口,大都赫然標識著對軍人和學生的減免費規定,但執行中卻“暗中打折”。在北京一景區,免費政策只是針對門票,園內像樣的景點都得重新付費。 “維權加就業”主題凸顯 長假主題正從拉動內需轉向兼顧擴大就業 歲歲黃金周,何時到我家?在各大景區擁擠的人群里,農民工及其家人的身影難得一見。在許多人“寄情山水間”之時,農民工依然奮戰在奧運場館、鐵路工地,甚至還有工人在艱難討薪。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局面正在改變。從沂蒙山區到青島打工16載后,農民工皮進軍今年“五一”獲得了青島市頒發的城市居民戶口簿。與他一起拿到“城市綠卡”的還有因創辦農民工免費法律服務熱線聞名的農民工陳明鈺等人。 這只是針對農民工利好政策的一個例子。今年“五一”期間,中央和地方領導紛紛深入工廠看望工人群眾。有關專家說,這表達了政府對普通勞動者及其合法權益的尊重和維護,也是整個社會對“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呼喚。 國家旅游局有關人士說,中國長假制度的價值取向正悄然發生變化,長假主題正從拉動內需轉向兼顧擴大就業,維權和就業等民生主線日漸清晰。 “我們家最多能住宿24位客人,一超過這個規模,我就把客人介紹到鄰居家里。”今年“五一”前三天,北京延慶縣千家店鎮河西村的盧寶琴家來的客人超過了她家的接待能力。由于洗澡間和衛生間太小,一家人正準備擴建。 盧寶琴說:“我們需要黃金周,沒有黃金周,我不知道怎樣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和高中。黃金周期間我們雖辛苦一點,但能攢出兩個孩子開學的花銷。” 國家旅游局負責人說,目前中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黃金周推動了我國消費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2007年旅游業要實現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50萬人的目標,黃金周將功不可沒。 “休息自主權”意識覺醒 長假制度正經歷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等四方面轉變 中國休閑協會副會長魏小安說,黃金周發展的7年里,公民的休息權利意識迅速覺醒。一些單位在工作總結時開始把“沒有保證職工休假”視為一種管理上的缺失。 “休息自主權”意識的日益覺醒還體現在人們對“休閑品質”的進一步關注。景區外擁堵的車流、景區內攢動的人頭等一系列“黃金周問題”降低了人們的休閑品質。許多人開始質疑:黃金周去還是留? 國家旅游局有關人士認為,在過去的19個黃金周里,我國共有16.3億人次出游,實現旅游收入6704億元,拉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這表明社會和百姓需要黃金周。 有專家表示,我國人口眾多,“吃住行游娛購”等環節上的擁堵,從根本上說并非黃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為黃金周太少了,只好一窩蜂出門旅游。一位政協委員甚至認為,在“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之間,長達5個月的“無長假間隔”太長了,建議在中間增設一個新的法定黃金周。 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全國假日辦執行主任張希欽說,中國長假制度正經歷從假日經濟型向社會福利型、從大眾觀光向休閑旅游、從拉動內需向兼顧擴大就業、從數量調控到質量調控的四個轉變。 細細盤點這個“五一”長假,民生主題被闡釋得淋漓盡致。 (綜合本報記者杜海濤及新華社記者稿件) 《人民日報》 (2007-05-08 第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