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如何守住耕地紅線
瀏覽:1817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4-17 9:42:29
資料圖片:“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保護耕地的闡述,在代表委員中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紛紛表示,各地各部門必須堅決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絕不能讓耕地紅線形同虛設。 陜西省藍田縣藍關鎮黃溝村160畝高產稻田被村干部租賃出去“搞開發”,導致這塊耕地荒廢( 2006年11月16日攝)。 新華社發 4月16日,媒體報道了北京郊區一村委會擅自出租200畝土地被村民起訴的事。 這個“不起眼”的事件,讓人聯想起幾天前那條讓人揪心的新聞——“我國耕地面積進一步逼近警戒線”。截至去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比上年度末凈減少460.2萬畝,總面積下降到18.27億畝,進一步逼近18億畝的紅線。 土地是財富之母。然而,中國當代的土地問題,尤其是耕地銳減的形勢,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如果18億畝耕地的紅線守不住,將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危及子孫后代。 嚴峻的不僅是耕地的銳減,還有這種銳減之勢的難以遏制。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違法占用耕地的行為在不斷發生。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重申,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堅決制止一些地方亂批濫占耕地的現象,并及時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但一些地方的“圈地沖動”,以及耕地銳減的態勢,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國土資源部通報的2006年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令人觸目驚心:土地違法行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積近10萬公頃,其中耕地4.3萬公頃,分別比上年上升了17.3%、76.7%和67.6%。其中,屬于去年當年發生的違法行為與2005年相比,涉及的土地面積上升了近九成! 土地違法案情復雜多樣,突出特點是打耕地主意。而構成緊逼耕地紅線的主動力,一是一些地方難以遏制的GDP沖動,一是某些官員個人的“財富意識”。 一些地方的GDP崇拜依然存在。這使得亂占濫用耕地、違規設立開發區、建設用地數量增長過快等問題不斷凸顯。地方政府應當是保護耕地的第一責任人,但有的往往卻成為導致耕地銳減的“推手”。許多地方新建的工業園區,動輒占地成百上千畝;不少政府機關新建的辦公樓前,都有大廣場;很多城市建了高爾夫球場,有的還不止一個……在違法用地的背后,許多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默許。 作為財富之母,土地具有巨大的誘惑力。誰擁有了土地使用權,誰就擁有巨大商機。土地價格上漲的利益誘惑,發酵了一些官員的“財富意識”和“權力尋租”。共同的“利益取向”使開發商與腐敗官員很容易走到一起,一方利用權力架空法律和政策,一方通過行賄換取土地使用權。在已經查處的土地違法案件中,不少官員和公職人員,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扮演了“土地中介”的角色。 問題是,與土地違法案件的數量相比,受到問責和查處的依然是少數。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抑制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發展經濟的沖動,不能從土地管理和審批制度上堵塞土地“未批先用”的漏洞,不能切實貫徹土地保護領導責任制和問責制,違法占用耕地的事件還會不斷發生,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就有守不住的危險。(顧兆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