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小高考”,減負還是增負?
瀏覽:1590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4-12 13:49:22
|
旨在為學生減負的新方案,實施效果究竟如何?“小高考”的出現,又給學生、教師帶來了哪些變化?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考前一個月,其他科目基本全停了”
學生老師提前進入高考狀態
“終于考完了!”4月9日,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文科高二(14)班的顧鄉,走出考場時很是感慨。兩天里,她進行了四門必修科目的考試,這些科目都將用A、B、C、D來劃分成績。對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只要四門都拿到C級以上,就算過關了,“至少拿到了明年高考的入場券吧”。
當然,對于那些成績較好、有志于考上理想大學的人來說,最好是能拿到4個A,畢竟,按照新的高考方案,這幾門的成績也是高校錄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不僅如此,如果明年高考時,另外兩門選修科目也能全A,高考總分還可以加上10分,這個誘惑可不小。正因如此,誰都不敢對“小高考”掉以輕心。
該校高二年級文科班政治老師吉錦文和記者交談時,聲音嘶啞。近一個月,他比任何時候都忙,有時每天要上6節課,“連軸轉,鐵打的嗓子也受不了!”不僅吉錦文,其他幾門必修科目的老師,情況也類似。
“大家都提前進入了高考狀態。” 該校教科室主任陳斌這樣形容。他說,所謂“小高考”,就是“好學生要拿A,差學生要過C。”
為了這四門必修科目,從開學到現在,尤其是考前一個月,語、數、外及其他兩門明年高考才考的選修科目,基本全停了。
“過去是‘引刀圖一快’,現在是‘零碎割肉’”
科科次次都有選拔功能
據介紹,這次高考新方案的目標是實現“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中學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擇優選拔人才。而“減負”是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新聞發言人汪國培說,“過去什么都要考,孩子的壓力太大。現在,學生在高二完成必修科目測試后,可以在高三集中精力復習語、數、外3門課,壓力自然減小。”此外,對第一次考試成績不滿意的學生,高三下學期還可以再考一次,這樣就打破了過去“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高考也由此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家長對新方案表示了歡迎。一位家長說:“提前一年多時間把四門必修課考完,這樣可以集中精力復習來年的高考科目。雖然要緊張兩次,但壓力分散了,孩子又全面掌握了各科知識。”
但對此持異議的人也不在少數,“過去高考是‘引刀圖一快’,現在是‘零碎割肉’。孩子從高二就開始緊張了。”在南京外國語學校考點外,一位送孫女赴考的退休中學校長說。
“僅憑首次‘小高考’,下結論為時尚早”
高考新方案有待繼續檢驗
江蘇高考新方案的出臺和實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熱議。
有專家認為,江蘇的高考改革方案太過復雜,會給學生和學校帶來新的壓力。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若想真的減輕學生負擔,惟有減少考試科目。現在的這個方案,不但考試科目沒有少,而且,萬一哪門考砸了,參加高考的機會就沒有了,學生的負擔能減輕嗎?”
楊雄還認為,新的高考方案沒有體現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原則,“這么多科目,門門都要過,這不是鼓勵平庸發展嗎?以前的考試模式,一門不好,其他科目可以彌補,這對一些偏科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然而有專家針鋒相對地指出,“門門都過”對一般學生來說并不難,而且有兩次考試機會。這正是為了鼓勵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
然而在新高考方案出臺后,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校“劍走偏鋒”。據介紹,在此次測試前,江蘇省部分重點中學提出“70%的學生要達到全A”,一些學校甚至從寒假開始,就開始針對測試科目“加班加點”,有的甚至停止了語、數、外的正常教學。專家認為,學校還在進行應試教育,并沒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有教育學家認為,江蘇省新高考方案的設計理念還是比較先進的,最大的特點在于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困局,通過對學生全面綜合的考察為高校選拔人才。目前僅憑首次“小高考”,很難看出到底是減負還是增負,至少要在2008年新方案完全實施后衡量其效果。
江蘇高考新方案(延伸閱讀)
新方案模式為“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其中,“3”為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學業水平測試”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七門,其中兩門選修,五門必修,測試成績除技術科目為合格不合格外,其余科目皆分ABCD四個等級。
新方案規定,對第一次參加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測試、六門科目成績均達到A級且技術測試合格的考生,在劃線前加10分計入統考成績。考生將來填報普通類志愿的必要條件是,必修測試科目各科成績均需達到C級及以上(技術科目測試合格)。
七門學業水平測試科目中,技術科目已于高二上學期測試結束。這次“小高考”進行的是其余四門必修科目的測試,還有兩門選修科目的測試時間安排在明年高考的最后一天(6月9日)進行。
《人民日報》 (2007-04-12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