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藥企二度上書國務院 10年藥品降價實效不大
瀏覽:1650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7-4-11 10:08:39
一份反映近百家國內醫藥企業聲音的文件在上周遞交到了國務院,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的第二次上書了。在這些藥企看來,“以藥養醫”機制帶來的重負幾乎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昨日,記者經多方查找求證,獲得這份名為《關于支持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文件。透過此次藥企上書的這份“原始稿”,不難勾勒出制藥行業目前的生存狀態。
病癥
“以藥養醫”讓藥企舉步維艱
“全國醫院每年的藥品加價獲利收入500多億元,醫院和醫生每年從醫藥企業獲得的‘公關費’和‘回扣’也有數百億元。”《征求意見稿》中指出:“這上百億元的費用以及醫院無償占用醫藥企業的1000多億元流動資金,維系著醫院的運轉。”“醫藥企業已經背負不起‘以藥養醫’的沉重包袱,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2006年醫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處于歷史低位。累計虧損企業1368家,行業虧損面為22.62%;累計虧損額44.63億元,同比增長27.37%。
“滋生腐敗”、“促使藥價虛高”、“加劇藥物濫用”、“加劇醫藥流通秩序混亂”、“阻礙廉價藥生存”、“阻礙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百家藥企第一次上書國務院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用更詳盡的筆墨闡述了“以藥養醫”機制帶來的六大社會后果。
在體制改革方面,“‘以藥養醫’機制使醫療機構的個別部門和人員‘受益’,很多人憑借‘審評’、‘評標’、‘采購’、‘處方’等特有的權利獲得了很多非法收入,這些‘以藥養醫’機制的既得利益者,勢必強烈抑制‘醫藥分開’政策的實施,因此改革阻力巨大”,《建議》如是說。
從商業賄賂的角度看,“醫院收入、科室獎金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藥品的創收;部分醫療機構和醫生在企業的誘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業索要回扣”,《建議》提醒說:“‘以藥養醫’機制不解決,滋生腐敗的土壤就不可能鏟除,治理商業賄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和暫時的。”
10年藥品降價實效不大
“只要不從解決‘以藥養醫’的根上下手,再干10年,再降100次價,也解決不了問題。”《征求意見稿》此言難免讓國家發改委的藥品降價令有些尷尬。
國家發改委本月9日剛剛發布第23次藥品降價令,本月16日起,188種中成藥將平均降價16%。
《征求意見稿》做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是:藥品降價已經進行了10年,聲勢很大,實效不大,依然沒有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
“在藥品價格不斷降低的同時,生產成本卻急劇攀升。2004年以來,制藥原料價格明顯上漲,燃料運費也不斷上升,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也影響人民的用藥安全。”《征求意見稿》為企業叫苦不迭。
根據國家規定,醫院最高可以在藥品的進價上順價加15%。“醫院進100塊錢的藥,就可以加15塊錢,進10塊錢的藥,只能加1塊5,醫院自然會選擇進高價藥。”河北省某知名藥企內部人士表示,在目前“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醫院也要生存,自然希望從藥品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目前醫院的加價率一般都高達40%左右。”
他還指出,一味的降藥價還致使國產藥陷入不利處境。“進口的頭孢曲松一直90多元,國產的僅10多元,這就導致‘洋藥’大量進入醫院,國產藥大退出。”
昨日,記者經多方查找求證,獲得這份名為《關于支持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文件。透過此次藥企上書的這份“原始稿”,不難勾勒出制藥行業目前的生存狀態。
病癥
“以藥養醫”讓藥企舉步維艱
“全國醫院每年的藥品加價獲利收入500多億元,醫院和醫生每年從醫藥企業獲得的‘公關費’和‘回扣’也有數百億元。”《征求意見稿》中指出:“這上百億元的費用以及醫院無償占用醫藥企業的1000多億元流動資金,維系著醫院的運轉。”“醫藥企業已經背負不起‘以藥養醫’的沉重包袱,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2006年醫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處于歷史低位。累計虧損企業1368家,行業虧損面為22.62%;累計虧損額44.63億元,同比增長27.37%。
“滋生腐敗”、“促使藥價虛高”、“加劇藥物濫用”、“加劇醫藥流通秩序混亂”、“阻礙廉價藥生存”、“阻礙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百家藥企第一次上書國務院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用更詳盡的筆墨闡述了“以藥養醫”機制帶來的六大社會后果。
在體制改革方面,“‘以藥養醫’機制使醫療機構的個別部門和人員‘受益’,很多人憑借‘審評’、‘評標’、‘采購’、‘處方’等特有的權利獲得了很多非法收入,這些‘以藥養醫’機制的既得利益者,勢必強烈抑制‘醫藥分開’政策的實施,因此改革阻力巨大”,《建議》如是說。
從商業賄賂的角度看,“醫院收入、科室獎金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藥品的創收;部分醫療機構和醫生在企業的誘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業索要回扣”,《建議》提醒說:“‘以藥養醫’機制不解決,滋生腐敗的土壤就不可能鏟除,治理商業賄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和暫時的。”
10年藥品降價實效不大
“只要不從解決‘以藥養醫’的根上下手,再干10年,再降100次價,也解決不了問題。”《征求意見稿》此言難免讓國家發改委的藥品降價令有些尷尬。
國家發改委本月9日剛剛發布第23次藥品降價令,本月16日起,188種中成藥將平均降價16%。
《征求意見稿》做出上述判斷的理由是:藥品降價已經進行了10年,聲勢很大,實效不大,依然沒有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
“在藥品價格不斷降低的同時,生產成本卻急劇攀升。2004年以來,制藥原料價格明顯上漲,燃料運費也不斷上升,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也影響人民的用藥安全。”《征求意見稿》為企業叫苦不迭。
根據國家規定,醫院最高可以在藥品的進價上順價加15%。“醫院進100塊錢的藥,就可以加15塊錢,進10塊錢的藥,只能加1塊5,醫院自然會選擇進高價藥。”河北省某知名藥企內部人士表示,在目前“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醫院也要生存,自然希望從藥品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目前醫院的加價率一般都高達40%左右。”
他還指出,一味的降藥價還致使國產藥陷入不利處境。“進口的頭孢曲松一直90多元,國產的僅10多元,這就導致‘洋藥’大量進入醫院,國產藥大退出。”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