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4日,國務院頒布了《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至今已實施十周年。十年來,我國的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對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素質和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綱要》實施十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
1996年到2006年,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產品質量整體水平顯著提高的十年。
(一)產業整體素質增強,我國質量總體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標準水平提高。我國國家標準總數已達21000項,其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率達到46%。二是主要產品實物質量提高。越來越多的重大裝備實現國產化,三峽工程右岸電站設備實現完全自主制造,煉油和水泥成套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的性能顯著改善,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訊設備、數字音頻視頻等產品主要功能和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質量水平,部分性能優于國外知名品牌;消費類產品品種豐富,檔次提高,食品生產企業的安全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工程質量提高。建筑工程合格率達到96%,住宅小區工程質量優良率達70%,公路、橋梁、港口、航道等重點工程優良率達100%。四是服務質量提高。鐵路、交通、郵電、民航、旅游、商業、金融、保險等行業加強質量管理,逐步實現服務質量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顧客滿意程度不斷提高。
(二)扶優扶強措施得力,實施名牌戰略取得豐碩成果。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在廣大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有關部門的推進下,質檢部門推出了名牌評介、國家免檢、出口免驗、地理標志保護、出口企業分類管理、出口綠色通道、打假保名優等多項舉措,在扶優扶強、規范市場、引導消費、擴大出口、促進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7種產品獲得中國世界名牌稱號,1338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3424家企業獲得國家產品質量免檢資格,65家企業獲得出口免驗資格,630個產品獲得地理標志保護。這些優質產品和優秀企業成為我國支柱產業的骨干和脊梁,對經濟增長形成了強大拉動力。在2005年,全國省級以上名牌企業對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8%,拉動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4.34個百分點。
(三)質量競爭力增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聲譽日益提高。一大批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涌現了一批出口自主品牌產品和企業,使我國產品和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日益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擴大出口,為我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我國企業獲得質量、環境、職業安全健康、食品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證書16萬張(份),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23萬張(份),獲得證書數量和獲證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出口的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產品,依靠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連續多年在國際貿易中居首位。
(四)全民質量意識提高,質量振興的社會環境明顯改善。質量宣傳力度加大,以質取勝戰略的影響加大,社會各界對質量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強,全民質量法制意識越來越強,企業的質量競爭意識和質量責任感越來越強,消費者的質量維權觀念越來越強,全社會的質量環境明顯改善。質量興市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全國已有1119個縣(市、區)開展了質量興市活動,占全國縣級建制的39%;有的還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質量興省活動。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對質量工作齊抓共管的格局初步形成。
十年來,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一是總體質量水平不高,抽查合格率偏低。二是產品檔次不高,影響市場消費。三是缺乏自主品牌,產品競爭力不強。四是產品可靠性低,后續維護成本高。五是假冒偽劣屢禁不止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六是高新產品缺乏核心技術,尤其是IT類產品缺乏國際技術標準話語權。影響質量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企業質量意識不強,質量管理薄弱;對質量的投入不夠;有的地方在經濟工作中重速度,輕質量;對質量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質量工作的觀念、方法、機制創新不夠。
二、加快實施《綱要》,提高我國質量國際競爭力
發達國家經濟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對質量工作高度重視,真正把質量問題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戰略問題來對待。日本戰后為經濟振興提出了“質量救國”,美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質量第一”,并實施了“質量月”。今后五年是我國全面實施《綱要》的重要時期。提高質量,完成《綱要》的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是適應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到2010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五大目標:主要產業的整體素質基本適應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主要工業產品有85%以上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國家重點產品可比性跟蹤監督抽查的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主要產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支農產業、節能環保等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能力較強的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產業、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使我國的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躍上一個新臺階。為實現這些目標,質量監管部門主要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質量基礎工作。加快制定《食品安全法》、《節約能源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產品質量監督條例》、《廢舊家電回收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到2010年努力使我國主要工業產品有85%以上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主要產業和服務業的整體素質基本適應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建設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國家計量基準體系,完善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實施民生、能源、資源計量工程。推動產品質量認證,促進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等體系認證,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合格評定和認證認可體系。
(二)建立完善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采取生產許可、監督抽查、市場準入等行政措施,加大對能源資源、機械裝備、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產品的監管力度,加大從源頭監管。采取監督抽查、強制檢驗、電子監管、缺陷召回等手段,實現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保持95%以上的目標,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加強出入境檢驗檢疫,防止不合格產品出入國門。妥善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保護我國經濟安全和國門安全。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營造和諧的產品質量安全環境。
(三)突出抓好食品質量安全。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作為質量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農業投入品整治力度,防止農產品源頭污染;大力整頓食品生產加工業,嚴格市場準入,強化食品小作坊監管;加強監督抽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努力使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指標全面達到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
(四)切實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充分發揮企業作為質量振興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檔次和品牌競爭力。促進企業建立完善標準、計量和質量管理體系,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實行科學質量管理。建設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實施產品質量違法“黑名單”制度,加快建立企業質量信用體系。
(五)切實推進實施名牌戰略。在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涉及“三農”產業、節能環保等產業,培育一大批優良品牌、優質產品和優秀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世界名牌。對于質量長期穩定、市場信譽好、品牌影響力大的產品大力實施國家質量免檢、出口免驗、地理標志保護、分類管理和綠色通道等制度。全面開展質量興市活動,開展國家、地區和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測評,推動優秀企業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六)深化改革,加快推進質量工作管理創新。全面建立企業自律、政府監管、市場引導“三管齊下”的質量工作格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方式,繼續開展“質量月”、“質量萬里行”、“3·15”等活動,樹立一批質量工作先進模范,提高全民質量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質量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