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聚焦:宏觀調控下 06年樓市的"變"與&...
瀏覽:1833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2-13 8:57:38資料圖片:宏觀調控下 06年樓市的"變"與"不變"
新華網上海12月12日專電(記者 徐壽松 蔡國兆)經濟史可能會這樣記載2006年:這一年,沒有哪個領域像房地產一樣承受的調控力度之大,也沒有哪個領域像它一樣強烈地牽動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市民的神經。人們或可透過疾風暴雨般調控下的樓市“變”與“不變”的多重表情,來回望既往,前瞻來年。【年終聚焦樓市:06年房地產市場調控10大關鍵詞】
樓市“三變”:調控效應初顯
“變”是2006年樓市最鮮亮的底色,是調控效應的初顯。舉其要者,其變有三:
一變:房地產發展目標轉向深切關懷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并從“原則”規定轉向量化“落實”。
“國六條”首次系統地明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4條路徑,“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積極發展”住房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九部門在實施細則中首次量化新建住房結構比例,90平方米以下住房須占開發建設總面積70%以上。“國六條”還將問責“劍鋒”指向城市政府,將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目標責任制。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2006年房地產宏觀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控制房地產過快增長的勢頭,讓房地產業為和諧社會服務的思路非常明確。房地產發展的首要目標就是保障人民住房的基本需求,解決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保障成為重中之重。
導向變,現狀變。截至9月底,全國276個城市公布了住房建設規劃,28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新出讓土地的商品住房項目中,90平方米以下戶型占75%。還有10個省區市明確了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設的具體比例。新局正在開啟。
二變:市場預期空前分化,消費者由恐慌性跟風轉向普遍持幣觀望。
看漲還是看跌房價?2006年,投資銀行內部對此判斷由原先“一致看漲”變為空前對立,“看空”與“唱多”者旗鼓相當。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房地產業的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均在下跌,其中企業家信心指數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盡管真實房價漲多跌少,消費者中“看跌”仍是主流。年中,千龍網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網友看跌北京房價,鐵了心不買房;南京的相關調查表明,56%的潛在購房者表示推遲購房,看漲房價的比例由“國六條”出臺前的67.1%減少到13.2%。
預期的改變源于供求關系在發生改變。譬如上海,截至10月底,已積累新商品住房1621.17萬平方米待售,而同期累計成交住宅不過1214.8萬平方米。按現有銷售速度,即使不計算后續新房增量,上海現有新房源至少要再賣1年才可能售完。類似的供求逆轉在長三角地區已經出現。
此外,11月,全國首例“雙限雙禁地”在廣州面世,居住用地在限制房價、限制套型的基礎上,通過公開競爭地價、競爭房價來確定開發商,這給市場以普遍預期:房價將因此得以抑制。
三變:開發商加速洗牌,房地產業周期性調整開始。
盡管整體上還在死守高價、維持高利潤,但開發企業優勝劣汰加劇,行業集中度在提高,產業生存方式在轉變。“國十五條”之后,銀根、地根進一步緊縮,土地與資金這兩種資源的配置狀況在發生改變:一方面,大批中小企業資金鏈日益繃緊、斷裂,生存空間縮小,開始賣地求生;另一方面,出讓土地正在向少數大企業集中。大企業或通過引進海外投資基金,或定向增發,乘機儲地擴張,并購中小型房地產公司。下半年一線城市新出讓土地基本被十來家大企業所壟斷,行業集中度在提高。
房地產業步入整合期的另一表現是,整個行業的生存方式也在轉變。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調控的深入、規劃的限制、土地成本的提高,房地產行業特點從過去的投資性變成了精耕細作,開發商從過去拿地賺錢轉向考慮產品質量、性能、戶型,追求設計創新能力
樓市“三不變”:調控任重道遠
如果說“變”是樓市在2006年歷史一幕的終結,“不變”則是2007年樓市續寫新篇章攻堅的起點。
房價偏高的局面未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新建商品住宅每月漲幅少則5.9%,多則7.1%,每月環比上漲都在0.5個百分點以上。北京等熱點城市房價漲幅更是高達兩位數。
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還在不斷上升。按照政府統計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房價,以三口之家購買90平方米商品房計算,2006年的房價收入比(根據前三季度公開數據測算)很多城市不降反升:深圳約為11.92,上海約為11.67,廣州約為9.51,均遠高于前兩年的水平。
“房地產勢力”博弈的局面未根本轉變。一些地方在房價問題上喜高恐低,嘴上空談“調控”,暗里還在“托市”。這就是為什么中央有令難行:各地住房結構調整規劃必須在2006年9月底完成,結果,全國竟有65%的地級以上城市、91.1%的縣級城市未按時公布住房建設規劃。國稅總局明確要求住房轉讓須征20%個人所得稅,只有在房屋原值不明時,才能以售價的1%到3%核定征收,結果有的地方在實際交易中,幾乎只按1%或2%計征,大大消解了稅收調控的力度。
市場還反應,在東部一些城市,新樓盤申請預售時,如定價低于周邊樓盤售價過多,反而申請不下來。主管部門也不明說原因,就是遲遲不批,直至開發商將價格調高。房地產研究者、高級經濟師顧海波說,這是借擔心價格過低“擾亂市場”之名,行“托市”之實。
樓市調控的外部性壓力未變。在對中國經濟看好、人民幣升值帶動資產性價格上漲的預期之下,外資仍在加速涌向內地房地產市場。
截至2006年11月,海外房地產基金對國內20個房地產項目投入了16.13億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權基金在華投資額的13.7%。還有直接投資,如香港地產商紛紛把開發重心挪到內地,繼和黃、新鴻基在內地大肆拿地后,香港第三大開發商恒基地產也表示將大幅提高內地土地儲備,到明年第一季度,在內地的土地儲備將達到1300萬平方米左右。這些資金不僅云集一線城市,還開始向一些二三線城市進軍。這將給未來調控增加難度。
分析人士指出,“變”是宏觀調控效果的顯現,“不變”說明樓市調控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