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為何爭跳“農門”?
瀏覽:1673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2-11 8:49:38考上大學,當個城里人,曾經是無數農村孩子的夢想。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孩子放棄城市夢,重歸田園?
“香餑餑”爭求――
要滿足幾大條件 待遇等同村民
一段時間以來,每天一大早,椒江區政府辦證中心公安窗口前,都簇擁著一批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些來自臺州農村的歷屆大中專畢業生,是來辦理“非轉農”手續的。
公安窗口主任楊椒君告訴記者,這些人中不乏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牌大學畢業生。她表示,“他們回原籍落戶后,與當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并承擔相應義務。”
歷來被人們輕賤的農村戶口如今竟成了“香餑餑”,以至椒江區政府不得不在今年5月1日出臺了《大中專畢業生回原籍農村落戶實施辦法》,規定1995年及以后畢業(肄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將戶口遷回原籍農村。但要滿足3個前提條件:未曾被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控股)企業和區(縣、市)屬集體企業正式錄用;遷出時屬農業戶口;本人生活在原籍農村。
據介紹,自2005年9月路橋區暢通“非改農”渠道后,黃巖、椒江兩個區隨后跟進。截至目前,3個區已幫近5000名大中專畢業生重返“農門”。
“城市夢”難圓――
城鄉差別縮小 務實“不如歸去”
今年24歲的崔國利等了4個多月,終于順利拿到“非轉農”準遷證后,很是開心。去年7月,他從江西一所大學畢業后回到椒江,在一家農產品檢測中心干起了臨時工,月工資1000元左右。
“城市生活壓得我透不過氣來。” 崔國利給記者算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成本:一個月房租費300元,餐費300元至400元,即使不算買衣服、鞋子之類開銷,工資已所剩無幾。
“雖然擁有城鎮居民身份,但高房價、高消費使很多農村大學生的城市夢依然遙不可及。”椒江區公安分局政治處主任陳再靈說,一些畢業生無奈之下產生了“不如歸去”的想法。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城鄉差別已不像以前那樣明顯。當城市的高消費和缺乏保障讓一些低收入階層無法忍受時,農村則呈現出美好的前景。
路橋區政府辦證中心公安窗口主任劉巧嬋說,如今農村的土地在不斷升值,一塊位置稍好的宅基地就值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一些村還為村民上養老和醫療保險,還給困難村民發最低生活保障費。這對于一些在城市里陷入困境的畢業生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崔國利說,與其當一個徒有虛名的城里人,還不如當一個農民實惠。這樣至少能分到土地,如被政府征用,還能得到一筆不菲的補償金。即便土地沒有被征用,起碼可以種田種菜,不用擔心溫飽。“現在政府又在規劃新農村建設,留在農村也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他說。
“新知青”返鄉――
為新農村助力 引發利益調整
爭相“非轉農”的大中專畢業生被一些人稱作“新知青”。“新知青”返鄉現象帶來了什么?
浙江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認為,畢業生爭當農民,既反映出新農村建設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價過高、社會保障不足等“城市病”。“非轉農”不僅解決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
陳再靈也認為,“這些在城市里‘待不下去’的畢業生,可都是農村里走出去的精英。”
不過,記者了解到,由于“非轉農”牽涉到農村利益的重新調整,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政策空白、回鄉大中專畢業生與原籍地農民間在承包土地等方面的利益之爭等。浙江省公安廳戶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非轉農”因為牽涉的利益眾多,公安部門原則上是控制的,但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