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蛋綠魚"潛入餐桌 畸形消費破壞&qu...
瀏覽:1685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2-4 8:25:08“畸形消費心理正助長餐桌污染,破壞著人們的‘飲食生態’。”在輿論普遍追剿黑心商販、責怪監管不力的時候,廣西家禽業協會副會長李開達認為消費者也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追逐“原始養殖”、種類怪異、生猛鮮嫩等心理助長了“紅蛋綠魚”之類潛入餐桌。
若干年前,吃飯時上條鱸魚,人們往往會覺得這飯上了檔次。但近些年,蝦蟹在很多場合都成了家常菜。而且山珍海味必須生猛,死的、凍的只能賣低價。琳瑯滿目的菜肴,多數是用來“擺”著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散席就扔掉。耳目口腹之欲,推動了對動物類食品巨大的市場需求。一個海灘養殖場主在解釋為什么投放甲醛時說:“天氣變化大,不及時消毒很可能讓魚蝦染病,甲醛價格低廉,我們就用它。”
“天氣變化只是原因之一,關鍵是養殖密度太大,魚蝦自身沒有活動空間,發生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加。”水產養殖專家陸秉華說,隨著海鮮消費的“大眾化”,消費者對海鮮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經營戶只好頻繁用藥品來刺激海鮮生長。
除了追求生猛,近年消費市場對食療、滋補趨之若鶩。這樣南方市場就應運而生一種“中藥雞”,一上市就受到追捧,售價高達每公斤276元。這種雞的飼料由碾成粉末的黃芪、當歸、黨參、太子參等20多種名貴中藥材混合玉米等制成。雞肉表面呈紅色,宰殺時一放血就成了黃色。
中醫專家鄭南奎自己出錢買了“中藥雞”,他進行的初步化驗表明:“中藥雞”多種重金屬含量很高。他憂心忡忡地說,中醫理論中沒有說到通過人工方式培育的“中藥雞”有滋補作用,何況還存在重金屬超標現象?世界家禽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吳常信明確表示:用中草藥去改變雞的正常發育過程不好,“中藥雞”的營養價值沒有科學依據。而早年推出的在雞飼料中添加海帶粉,從而培育出所謂的“高碘蛋”,同樣也被證明沒有價值。
湖南從事畜牧業管理工作的畜牧獸醫師胡國強對記者說,消費誤區對上游養殖業畸形“技術”的產生引導作用很大:以多、快、精、怪、補為訴求的消費,是常規的養殖辦法很難滿足的。這促使少數養殖業者為了讓動物吃了就睡多長肉,在飼料中加入藥物成分;為了讓肉外表光鮮,飼料中添加一些有害金屬元素;為了讓養殖動物不生病、能忍受長途運輸,就超標準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有些大中城市居民特別偏愛瘦肉,一些添加了瘦肉精的“問題豬肉”就乘虛而入。
一位飼料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稱,市場近些年特別青睞一些生長比較緩慢、只適合放養的動物,如今,他正潛心研究新型飼料。目的是讓這些動物能夠適應圈養并每天多長30%至50%的肉。這讓人不禁多了些擔心。飼料專家徐敏說:“自然生長規律不能輕易打破,養殖業過度依靠生長素、激素,就像運動員依靠興奮劑,但后者損害的僅僅是體育公平和個體健康,前者危害的卻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