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限制“中國貨”有損國外消費者
瀏覽:1601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1-30 8:48:45![]() |
圖為呂博在接受采訪。王民 攝 |
貿易摩擦不可避免
問:近年來,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的情況比以前有所增加,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答:首先,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應該說,隨著世界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各貿易伙伴之間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的確,近年來,中國遭遇了較多的貿易摩擦,尤以國外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最為嚴重。多年來,中國一直是遭受國外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成為影響中國產品出口的障礙。而且,近年來,國外的貿易壁壘不斷翻新,正在從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涉及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等政策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近年來,發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比較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各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對發達國家的市場依賴嚴重。中國產品向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不僅擠占了發達國家當地企業的份額,也擠占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份額。而中國產品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使得這些國家的企業更加困難。但是不可否認,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中國的很多產業也同樣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的壓力和陣痛。在世界經濟結構和產業分工的過程中,各國經濟必將在碰撞和沖突中走向融合。
優勢和競爭力是關鍵
問:出現這些摩擦之后,現在中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情況如何?
答:盡管摩擦不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仍然很受歡迎,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中國出口的增長是在非但享受不到什么優惠待遇而且還遭受著各種壁壘和壓力的情況下實現的。
外國政府限制進口中國廉價產品固然會影響中國的利益,但這種限制同時也損害了本國消費者的利益。正因為如此,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限制措施雖然很多,且花樣不斷翻新,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有些根本無法實行,即使實行了也注定不能長久。從長遠來看,只要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各種貿易保護措施和宣傳都擋不住消費者對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的需求。對有些國家表現出的過多的貿易保護色彩和帶有對中國企業的歧視行為,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選擇轉移生產的方式
問:如何才能有效解決貿易摩擦?
答:貿易摩擦的解決需要通過不斷的磋商和協調,如果磋商和協調不能解決,也可按照WTO的有關規定進入爭端解決程序。另外,“走出去”戰略也是擺脫困境的重要選項之一。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也應多樣化。一些受到貿易摩擦困擾較嚴重的企業,可以選擇轉移生產的方式到消費市場參與競爭,也可和當地企業進行合作。比如,一些受到配額限制的產品,如果中國企業在境外生產,就可以改變原產地而繞開配額限制。通過合作還可以適當減輕當地企業的壓力,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摩擦。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時政府的推動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比如和一些經濟相對不發達、土地閑置、文化相似的亞非國家探討建立經濟合作區的計劃。
狠抓質量維護產品聲譽
問:在對國內市場的管理方面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答:事實上,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國內市場已經存在并延伸到國際市場的反應。所以,我們在解決貿易摩擦時,應當多一點自我反省。無論是中國政府,或是企業抑或行業協會,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目前,中國很多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自然容易造成市場混亂,一旦通過擴大出口釋放出來,就很有可能引起貿易摩擦。中國產品在國外遇到的技術性壁壘問題,毫無疑問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但很多產品檔次較低是客觀事實,有些產品也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只有不斷提高產品檔次,狠抓質量,才能有效維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良好聲譽和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的利益。
制訂政策法規引導企業
問:在應對貿易摩擦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注意什么?
答:應對貿易摩擦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不管遇到什么麻煩,政府都不能回避,不應回避,也沒法回避。政府不僅是解決貿易摩擦的主角,也是努力規范國內市場秩序的主要推動者。通過制訂政策和法規,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規范國內市場,應該說是政府工作的緊迫任務。解決好與各貿易伙伴的分歧和摩擦,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但需要企業和行業協會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貿易摩擦的解決都要通過反復的磋商,有時候也需要討價還價。針對具體的貿易摩擦或爭端,中國政府和有關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同有關專家、律師積極配合,共同制訂具體的應對方案,以便更好地解決摩擦。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06-11-30 第05版 )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