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初步定位: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
瀏覽:1772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1-22 8:09:21
新華網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蔡國兆、姚玉潔、徐壽松)2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傳出消息,長三角區域規劃送審稿編制工作已基本結束,長三角被初步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在會上透露,《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送審稿于日前基本編制完畢,目前已由發改委簽發,并送交相關省市征求意見,送審稿明確了長三角四大功能定位:
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一方面,長三角要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資源輻射長江流域、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另一方面,要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核心,與其他城市相配套銜接、以大都市圈為組織架構的綜合經濟區。
二是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長三角地區是東亞地理中心,處于西太平洋東亞航線要沖。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長三角將成為西太平洋重要的世界城市群和產業密集區,在亞太地緣經濟格局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
三是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經過“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的努力,使長三角具有較強推動產業升級和集約發展的創新能力,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創新基地。同時形成較為完備的重化工業、加工制造和高新技術的產業組織和分工體系,形成石化、鋼鐵、電子信息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產業集群,成為集開發、設計、生產、加工、國際營銷和強大商務功能于一體的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生產基地之一。
四是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為龍頭,進一步完善城市等級和規模結構,努力構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未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將是以上海為“核心”,以沿長江、沿杭州灣等6個“發展帶”為框架的區域聯動發展。21日,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陳宣慶在此間說,根據長三角區域總體功能定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送審稿)提出了“一核六帶”的區域總體布局框架。>>詳細
陳宣慶在主題發言中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主要由以下8個方面的內容組成:
一是明確長三角區域發展指導思想原則。長三角地區將逐步在壯大東部地區經濟實力、推動長江流域快速崛起、帶動中西部加快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引領我國全面參加全球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規劃強調,長三角地區應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保持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踐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
二是將長三角區域功能定位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詳細長三角通過區域高速公路網和規劃籌建中的城際軌道交通網,正在不斷拉近各地的“距離”。與此同時,各地的錯位層次卻在逐漸拉開。
長三角在拉近區域內城市間的“距離”,加快產業、市場和科技人才對接的過程中,也使各地的錯位層次逐步清晰。國家發改委國土所專家楊朝光說,長三角今后的發展態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結構的轉型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快速增強,總體而言將進入一個區域結構的加快調整期,各地的錯位發展將為調整提供充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