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離開新產品企業就沒有發展嗎
瀏覽:1712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1-20 8:36:50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雖然,上海大眾的新車帕薩特領馭今年銷量有望突破10萬輛,POLO勁情、勁取月銷量也突破了6000臺;一汽―大眾的奧迪A6L、速騰成為拉動銷量的功臣;上海通用今年上市的樂風、君越銷量也超過預期……但是,還要看到,支撐上述企業銷量大頭的還是那些“常青樹”車型,如桑塔納、捷達、凱越等。與此同時,不少轎車企業新車上市步伐雖快,但始終沒有幾款能成為銷售主力,在轎車企業銷量排行榜上,也徘徊在10名開外。而像廣州本田這樣的企業,雖然新車推出速度不快,但幾乎每一款車型銷量都能在其相應的細分市場里占據前幾位,企業的贏利能力更是讓同行艷羨。
由此可見,源源不斷的新車型只能算是企業拉升銷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而并非充分條件。道理其實很簡單,在消費者可選車型不夠豐富的前兩年,一款新車上市后,在半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都會是市場關注的熱點,也是拉升企業銷量的主力。近兩年,每年都有數十款新車扎堆上市,國內轎車市場的競爭程度已大大提高,在一個細分市場,往往有十幾款甚至幾十款車型可供選擇,新車型的市場關注度、對銷量的拉動作用自然大打折扣。一些品牌影響力弱、市場定位不明晰、價格又缺乏吸引力的車型,更是“各領風騷一兩月”,很快就被消費者淡忘了。
“本田決不會為單純提升銷量而增加產品線,我們的做法是盡可能讓每款車型都成為經典,最好一款車型年銷量能過百萬。”本田技研株式會社社長福井威夫的話聽上去似乎有些簡單,但細細想來卻非常符合經濟規律。畢竟,新車型研發要投入巨額費用。對于國內合資企業而言,引進一款新車的花費更高,不僅包含技術引進費用,還要在專家咨詢、進口KD件、市場推廣、經銷商培訓等方面付出高額投入。如果被寄予厚望的新車上市后達不到銷量預期,企業就會陷入“新車型怪圈”――不僅企業的市場份額難以擴大,贏利能力受到影響,還會影響到銷售終端和配套體系的信心。而如果一款款新車量都做不大,單車成本就很難壓下來,反過來又影響到產品的競爭力。
本田的發展理念,正在被廣州本田繼承和發揚。9月中旬,廣州本田第二工廠在增城建成,至此,廣州本田擁有了36萬輛產能,并具備了下一步擴充至48萬輛的基礎。雖然業界對其后續產品有些疑問,廣州本田方面卻成竹在胸。年初,付守杰執行副總經理就提出,今年是廣州本田的管理年、服務年、戰略布局年。圍繞管理和服務二字,廣本苦練內功:二廠建設中大量采用國產設備,在保證生產線建設質量的同時,大幅節約了投資成本;開展“崗位持續改善”活動,發動員工為企業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獻計獻策;舉辦售后服務技術技能競賽,打造更專業的特約店服務隊伍;在全國設立三大商務中心,優化物流配置,縮短交貨周期,節約運輸成本;針對消費者的特定需求,為雅閣車型增加配置,重新奪回中高級轎車銷量冠軍寶座……
很顯然,產品線不夠豐富,不僅沒有制約廣州本田的發展步伐,反倒是給企業靜下心來提高體系能力創造了機會,也給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廣州本田的做法,為企業如何走出“新車型怪圈”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人民日報》 (2006-11-18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