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和諧關乎你我他
瀏覽:2426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1-13 18:50:18
朋友,夜深人靜時,正進入夢鄉的你,突然被惱人的噪音吵醒,你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高雅的音樂會上,正漸入佳境的你,突然被周圍的手機鈴聲干擾,你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與秩序、寧靜、祥和相悖的現象隨處可見,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使人與人之間產生隔膜,嚴重的還會引發事端,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連著千萬家,關乎你我他,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和諧需要微笑。微笑著是美麗的,面對一張張笑臉總會令人心情舒暢。中國人向來以文明禮貌著稱于世,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笑口常開、禮貌待人的風尚在一些地方漸行漸遠了,而“孔方兄”趁虛而入,左右一些人的面部表情,使微笑成了有償的奢侈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期盼溫馨的微笑,這既是減少人與人之間摩擦的“潤滑劑”,更是社會進步祥和的標志。正如一首詩中寫道:“微微一笑并不費力,但她帶來的好處無法算計。得到一個笑臉會覺得是個福氣,給予一個笑臉也不會損失分厘。微笑幫助您在工作中百事如意,微笑會使您得到更多的友誼!
和諧需要禮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歷來崇尚以禮為先、以和為貴,因而留下了“孔融讓梨”、“居則讓鄰”、“六尺巷”等動人故事,成為道德規范的千古美談。青島市近年來堅持開展“車讓人、人讓車、車讓車”的“三讓”活動,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數、死傷人數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還讓出了文明,讓出了祥和,讓出了秩序?梢姡Y讓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禮數,是調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法寶。當禮讓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意識、一種自覺行動,那么全社會的和諧文明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和諧需要公德。為了使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正常進行,就必須構建相應的公共道德準則,否則社會和諧就是一句空話。今天,我們的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缺乏社會公德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破壞環境、損壞公物、大聲喧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和諧來自對公德的恪守,對規則的奉行。要徹底改善我們的公共秩序,一方面,要引導全體公民提高公德意識,堅決擯棄自身陋習;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規則的執行力度,雙管齊下,方可奏效。
和諧需要愛心!渡胶=洝防锾岬揭环N神奇的泥土,只需要有一點點落入人間,即如酵母發面、核子裂變般生長不息,這就是“息壤”。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著急公好義、扶弱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美德,使愛的“息壤”不斷擴大、延伸。這些道義之舉,對于減輕改革中的“陣痛”、緩解社會矛盾,對于在全社會形成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良好社會風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社會倡導關心人,特別是關心那些困難群體,為他們送去一份關懷、一縷溫暖,使他們的困難得以緩解、心靈得以慰藉,是縮小貧富差別、營造和諧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應該同情關懷弱者,自覺承擔扶弱濟困的社會責任,這也是自身內心和諧、人格完善的需要。
和諧需要微笑。微笑著是美麗的,面對一張張笑臉總會令人心情舒暢。中國人向來以文明禮貌著稱于世,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笑口常開、禮貌待人的風尚在一些地方漸行漸遠了,而“孔方兄”趁虛而入,左右一些人的面部表情,使微笑成了有償的奢侈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期盼溫馨的微笑,這既是減少人與人之間摩擦的“潤滑劑”,更是社會進步祥和的標志。正如一首詩中寫道:“微微一笑并不費力,但她帶來的好處無法算計。得到一個笑臉會覺得是個福氣,給予一個笑臉也不會損失分厘。微笑幫助您在工作中百事如意,微笑會使您得到更多的友誼!
和諧需要禮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歷來崇尚以禮為先、以和為貴,因而留下了“孔融讓梨”、“居則讓鄰”、“六尺巷”等動人故事,成為道德規范的千古美談。青島市近年來堅持開展“車讓人、人讓車、車讓車”的“三讓”活動,不但使道路交通事故數、死傷人數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且還讓出了文明,讓出了祥和,讓出了秩序?梢姡Y讓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禮數,是調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法寶。當禮讓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意識、一種自覺行動,那么全社會的和諧文明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和諧需要公德。為了使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正常進行,就必須構建相應的公共道德準則,否則社會和諧就是一句空話。今天,我們的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缺乏社會公德的現象依然存在,比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破壞環境、損壞公物、大聲喧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和諧來自對公德的恪守,對規則的奉行。要徹底改善我們的公共秩序,一方面,要引導全體公民提高公德意識,堅決擯棄自身陋習;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規則的執行力度,雙管齊下,方可奏效。
和諧需要愛心!渡胶=洝防锾岬揭环N神奇的泥土,只需要有一點點落入人間,即如酵母發面、核子裂變般生長不息,這就是“息壤”。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著急公好義、扶弱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美德,使愛的“息壤”不斷擴大、延伸。這些道義之舉,對于減輕改革中的“陣痛”、緩解社會矛盾,對于在全社會形成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良好社會風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社會倡導關心人,特別是關心那些困難群體,為他們送去一份關懷、一縷溫暖,使他們的困難得以緩解、心靈得以慰藉,是縮小貧富差別、營造和諧氛圍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應該同情關懷弱者,自覺承擔扶弱濟困的社會責任,這也是自身內心和諧、人格完善的需要。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