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請拿實證數據支撐“漲價節能”
瀏覽:2410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1-1 19:09:32
許多壟斷企業一直以節能之名漲價,可從來沒拿出與漲價對應的節能結果來,是缺乏“拿數據說服公眾”的市場意識,還是壓根就沒想著節能的事情?
當下是中國資源性產品的高峰期,每有漲價,“節能”必是漲價方一個理直氣壯的借口。繼2005年年底全國天然氣出廠價上調之后,在幾大石油巨頭的推動下,天然氣零售價格又將上漲。眾多漲價理由中當然也少不了節能,而且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中國價格協會某專家稱,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才有助于促進節能,而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不利于節能。(10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
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每次漲價方說“漲價節能”時,總把“漲價節能”當作一條天經地義、不證自明的經濟學真理,既不提供翔實的資料證明過去的漲價手段已節約了多少能源,也不總結以往經驗闡明漲價與節能間的數字關系,更不說明此次漲價是想達到多大的節能目標,只是憑著一種想當然的經濟學直覺空口強調“漲價節能”,這種以真理自居的邏輯霸道,是公眾反感“漲價節能”的最根本原因―――中國公眾并非缺乏公益意識不想節能,關鍵是沒有拿出他們能夠理解的、看得見的、具體的生活數據和本土經驗說服他們。
如果有關部門對“漲價節能”充滿自信,真是想通過漲價節約能源,應該能拿出實證數據支撐“漲價節能”的合理性。如果說前幾年缺少這方面的實證資料還情有可原,如今就不該缺了。中國資源性產品的漲價已有了一兩年的經驗,從水價到電價,從油價再到媒價都漲過了,液化氣價格去年年底也剛漲過,這些漲價可都有“節能”的名義――那么,這些漲價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節約了多少能源,是否節約了一種資源卻浪費了另一種資源,節約的能源是否高過漲價帶來的社會成本等等,這些應該都是可以通過橫向、縱向對比進行統計和測量的。如果價格專家能拿出這類數據力挺“漲價節能”,公眾是會在“共同的利益感覺”中接受漲價的。
有人會說,價格上升導致需求下降,提高價格推動公眾節能意識,這么簡單的道理需要什么數據證明。確實,“漲價節能”是能源經濟學的一條原理,許多發達國家也通過價格杠桿成功節約了能源―――可當中國能源部門要采用這個手段時,漲價是否真能節能,就得用本土的經驗和數據來說服公眾。
其一,公眾往往是感性的,一般只相信自己身邊可以觸摸的經驗,宏大的“需求彈性”和抽象的“供需曲線”難以說服公眾。
其二,漲價是公眾可直接感知的損失,而節能是一種間接、長遠和共同利益,必須以看得見的、具體的生活數據對比來強化他們對節能的利益感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源于中國國情,中國掌握著能源產品的企業基本都是壟斷企業,公眾本能地對這些企業以節能名義漲價實質是牟取壟斷暴利充滿警惕,害怕節能只是壟斷企業營造的幻覺。只有通過翔實的數據把節能結果和壟斷暴利分開來,讓節能可計算可統計,讓公眾清晰、直觀地從數據中看到漲價的節能結果,人們才能接受“漲價節能”。
許多壟斷企業一直以節能之名漲價,可從來沒拿出與漲價對應的節能結果來,是缺乏“拿數據說服公眾”的市場意識,還是壓根就沒想著節能的事情?中國的壟斷行業好像都是這種作風,相關部門一直說春運漲價是為“削峰填谷”,可6年了,到底漲價削了多少峰填了多少谷,該有個讓公眾信服的數據交代了吧,可每次漲價都還只是那空洞干癟的幾個字。
當下是中國資源性產品的高峰期,每有漲價,“節能”必是漲價方一個理直氣壯的借口。繼2005年年底全國天然氣出廠價上調之后,在幾大石油巨頭的推動下,天然氣零售價格又將上漲。眾多漲價理由中當然也少不了節能,而且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中國價格協會某專家稱,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才有助于促進節能,而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不利于節能。(10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
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每次漲價方說“漲價節能”時,總把“漲價節能”當作一條天經地義、不證自明的經濟學真理,既不提供翔實的資料證明過去的漲價手段已節約了多少能源,也不總結以往經驗闡明漲價與節能間的數字關系,更不說明此次漲價是想達到多大的節能目標,只是憑著一種想當然的經濟學直覺空口強調“漲價節能”,這種以真理自居的邏輯霸道,是公眾反感“漲價節能”的最根本原因―――中國公眾并非缺乏公益意識不想節能,關鍵是沒有拿出他們能夠理解的、看得見的、具體的生活數據和本土經驗說服他們。
如果有關部門對“漲價節能”充滿自信,真是想通過漲價節約能源,應該能拿出實證數據支撐“漲價節能”的合理性。如果說前幾年缺少這方面的實證資料還情有可原,如今就不該缺了。中國資源性產品的漲價已有了一兩年的經驗,從水價到電價,從油價再到媒價都漲過了,液化氣價格去年年底也剛漲過,這些漲價可都有“節能”的名義――那么,這些漲價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節約了多少能源,是否節約了一種資源卻浪費了另一種資源,節約的能源是否高過漲價帶來的社會成本等等,這些應該都是可以通過橫向、縱向對比進行統計和測量的。如果價格專家能拿出這類數據力挺“漲價節能”,公眾是會在“共同的利益感覺”中接受漲價的。
有人會說,價格上升導致需求下降,提高價格推動公眾節能意識,這么簡單的道理需要什么數據證明。確實,“漲價節能”是能源經濟學的一條原理,許多發達國家也通過價格杠桿成功節約了能源―――可當中國能源部門要采用這個手段時,漲價是否真能節能,就得用本土的經驗和數據來說服公眾。
其一,公眾往往是感性的,一般只相信自己身邊可以觸摸的經驗,宏大的“需求彈性”和抽象的“供需曲線”難以說服公眾。
其二,漲價是公眾可直接感知的損失,而節能是一種間接、長遠和共同利益,必須以看得見的、具體的生活數據對比來強化他們對節能的利益感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源于中國國情,中國掌握著能源產品的企業基本都是壟斷企業,公眾本能地對這些企業以節能名義漲價實質是牟取壟斷暴利充滿警惕,害怕節能只是壟斷企業營造的幻覺。只有通過翔實的數據把節能結果和壟斷暴利分開來,讓節能可計算可統計,讓公眾清晰、直觀地從數據中看到漲價的節能結果,人們才能接受“漲價節能”。
許多壟斷企業一直以節能之名漲價,可從來沒拿出與漲價對應的節能結果來,是缺乏“拿數據說服公眾”的市場意識,還是壓根就沒想著節能的事情?中國的壟斷行業好像都是這種作風,相關部門一直說春運漲價是為“削峰填谷”,可6年了,到底漲價削了多少峰填了多少谷,該有個讓公眾信服的數據交代了吧,可每次漲價都還只是那空洞干癟的幾個字。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