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令人心痛的餐桌
瀏覽:2338 作者:維權網 評論:0 發布日期:2006-10-31 22:03:57
據悉,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性糧食危機不斷出現,糧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銳。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二十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喚起公眾注意長期存在的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目前我國仍有一些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如此浪費,太不應該。 安徽天長市委宣傳部 鄂節玉 李炳旺
一個節儉的韓國家庭 曾經聽朋友講他到其合作伙伴――一位韓國商人的家里做客時,目睹這個家庭成員的節約態度及作法。當時,主人給他開了門,問他是穿拖鞋還是和他們一樣脫了鞋直接踩地,他見主人只穿著襪子沒有穿拖鞋,就按主人的樣子做了。令他不解的是,當初這位韓國朋友在北京買房時,曾向他討教是鋪木地板還是鋪地磚,后來韓國朋友聽取了他的建議鋪了地磚,怎么現在的地面卻成了人造革的?主人看出他的不解,解釋道:“地磚鋪了,如果光著腳有些涼,所以又在上面鋪了人造革,這樣省得買很多拖鞋了。”他看見韓國朋友的妻子用抹布擦地板,就問她為什么不用拖把拖,那樣要省事得多。女主人說道:“你們中國的拖把在涮洗時太費水,抹布可以節約用水!”朋友到衛生間時發現,馬桶旁邊放了一個塑料桶,桶里面盛的是臟水,上面還放了個舀子,正好韓國朋友4歲的兒子急匆匆來尿尿,小家伙盡可能地對準馬桶中間,尿完了在桶里舀了一瓢臟水沖了一下馬桶。主人介紹,他們家有個慣例,大人小便用兩瓢水,小孩子用一瓢。 朋友還告訴我,這個韓國商人有兩輛小轎車,家里車庫放了一輛,公司車庫放了一輛,但是,他們夫婦倆平時上班都是騎自行車,有要事和接待時才用汽車,用他們的話講,這樣做可以節約費用,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聽了朋友的講述,我豁然開朗也肅然起敬:難怪人家國家的環保搞得那么好,是公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態度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從一點一滴做起。按理說這位韓國商人并不缺錢,但是,富有并沒有使他們丟掉節儉的優良傳統。這很值得國人學習。 陜西西安市阿房路省紡司西城分公司 許雙福
我們為何如此浪費?(編輯視角) 趙蓓蓓 眼前這張照片,不少人看后或許會不以為意:這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餐館中類似的情景太多了! 這樣的畫面在中國餐館包括國人光顧的餐館里的確隨處可見。倘若在世界各地做個探訪,看看哪個國家餐館的餐桌上殘羹剩飯多,答案想必讓國人汗顏。 如此暴殄天物究竟原因何在?是我們已經富得流油?目前我國仍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是國人歷來就有浪費的習慣?眾所周知,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么,一個有著節儉傳統、仍有千百萬人有衣食之憂的國度,為何浪費糧食現象比比皆是,眾人習以為常? 讀報時曾看到這樣一件事:在國外一家餐館,兩個國人就餐后剩下許多飯菜起身離去,被一外國婦人叫住。婦人斥責道:你們不可以這樣浪費。國人回答,這你管不著,是我的錢。婦人說,錢是你的,資源卻是大家的。這個故事足以說明,為何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倒顯得十分“小氣”吝嗇,尚不十分富裕的國人卻喜歡鋪張浪費。財富的增長并沒有改變一些國人的狹隘眼界與襟懷:他們關心的只是“小我”而非“大家”。 “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言。貪污是將公共財產竊為己有,浪費是將公共資源任意糟蹋。公共財產不容侵占,難道公共資源就能隨意糟蹋?財產與資源都是有限的,均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要按勞取酬,所以需勤儉節約。竊取公物有罪,浪費資源同樣是罪過,從某種程度上說還罪加一等。因為,前者截取的是流,后者毀掉的是源。 中國、韓國都是有著節儉傳統美德的國度,這種傳統美德為何在韓國能發揚光大,而在我國卻日漸喪失?看看多年來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殘羹剩飯、長流水、長明燈,看看各地近年來涌現的超寬馬路、超大廣場、超豪華辦公樓,再看看驟減的礦藏、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資源,我們真該好好反省:讓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美德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失傳,是不是一種罪孽? |